【原文】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1],金曰从革[2],土爰[3]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尚书·洪范》)
【注释】
[1]曲直:曲而直。
[2]从革:顺从变革。
[3]爰:曰,为。《汉书·五行志上》“土爰稼穑”,颜师古注:“爰亦曰也。”
【解读】
“五行”之称,首见于《尚书·洪范》,相传为西周文字,近人或认为成于战国之时。实则五行说在东周已流行,至邹衍而尤有发挥,而成为著名阴阳五行家。
“五行”学说思想,对我国古代科学事业的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其实质,认为世界由木、火、土、金、水五类不同物质元素所构成,自然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为此五者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由此解说了宇宙间万物生生化化的规律和原因。
五行学说采用“取物比象”的方法,将需要说明的事物和现象朴素地分类,把具有相似属性者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运用五行规律,以解释和说明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及变化。
《洪范》所说的五行之数,并不是简单的序数,而是有其深意的。《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古代儒家传说伏羲时有龙马从黄河出,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背负洛书,二者皆“天授神物”。汉儒孔安国认为,“河图即八卦”(《周易·卦象》);洛书即《洪范·九畴》(《尚书·洪范》)。问题在于《洪范》所说“一曰木,二曰火,三曰水,四曰金,五曰土”,在《素问·金匮真言论》中却谓水“其数六”、火“其数七”、木“其数八”、金“其数九”、土“其数五”,似乎有异。其实《尚书·洪范》所说的是“生数”,而《素问》所言的是“成数”,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此外,《洪范》所说的“水曰润下……润下作咸”“火曰炎上……炎上作苦”“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金曰从革……从革作辛”“土爰稼穑……稼穑作甘”等,以朴质的文字表述了五行的形象、特性,及其作用变化。探其原意,大致是说水性下流湿润,水中含有盐分,故云“润下作咸”;火性燃烧向上,产生焦苦之味;木性舒展挺直,植物多有酸味;金形可以熔铸变形,其味带辛;土可种植,产生甘味的粮食。古人理解五味的产生,其话虽然朴质,但其含蕴丰富深远,而后人的理解发挥尤多,真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见仁见智,存乎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