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年级开始,我和你爸就发现你看待问题比较偏激,老是不往好的方面想,总觉得自己一定就是会得到最坏结果。六年级时,我们就说:那可不一定哦。事实也多次证明了结果没有你说的那么坏。
到了七年级,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每次你问我一个问题或提出什么请求,我还没有回答,你就自己说:我知道你一定不会答应的。哦,那算了,就当我什么时候也没说。当你考试了,我们问你考得怎么样?你总说:考得糟糕透了。其实你的成绩一直都很好。当遇到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一件不好的事,特别是同龄人的,你就会说:要是我也这样,你们一定会打死我去。其实,从小到大你挨大的次数屈指可数。每次你打英语卡,都发脾气,怪此app耳聋等,因为app的及时评价不是每次都是perfect。而我几乎都是安慰你:我不要求你打满分,没读好,认真听原文领读,你不要每次都发脾气。
现在打体育卡又是这样,每次打卡,每次都发脾气,一边做运动,一边在报怨平台有问题,还经常骂骂咧咧。总之,每天打卡时都是不开心的,平台像你坑害你一样。今天又是如此,我一边忍气吞声,一边自作平静地说:去和校长建议,换了这个平台。让校长选个不害你的平台督促你体育锻炼。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
我一直在反思我对你教育,怎么让你就变成这样了?是我们对你要求太严格了吗?是因为你的不自信吗?还是你想要用这样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呢?
在家校成长本中,我和你爸都不止一次写到“我们要积极乐观的面对生活,面对周围的事物,我们要用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周围的美好。不要偏激,更不要去讽刺挑剔他人”等,但似乎收效甚微。
今天正好在一个公众号中看到了一篇文章,上面有一个词叫做防御性悲观主义,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它其实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很多人其实特别想成功,想发财,想幸福,这样积极的动机其实非常强烈,但是又害怕失败,包括社会的评价、自己的面子、尊严等。很多中国人其实生活在防御性悲观主义的压力之下,为了证明失败不是自己能力的问题,有些人就会创造一些理由出来,用这些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失败,而这些理由往往就会成为我们失败的原因。
我觉得比较符合你的表现,于是我想对你说:我们不做防御性悲观主义者,好吗?我们一起面对问题,坦然接受失败。不对的,我们积极改正,不回避,不把自己包裹起来。不做扎人的刺猬。爸妈以后也会多关心你的心里,多肯定鼓励你的点滴进步。加油,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