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我们的“过山车”》教学反思

我上一周花了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了设计、制作和测量过山车的两课,这是学生们第一次遇到这种工程类的实践活动,我打算让学生们真的可以去动动手,同时也是我作为老师去了解每个学生学情况和特长的机会。于是我专门拿了三节课让学生们设计、分工带材料来学校,相比于教材和材料包提供的利用积木去搭建,我扩大了可选择的材料范围,例如扑克牌、纸筒、纸板等等(要求材料最好是现成的,可以废物利用),学生的创作空间更大。整个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限,但热情却超乎想象,他们真的很享受这种可以动手动脑的科学课。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也真正体会了什么是教学相长,学生们在设计-评估-改进方案-制作-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了动手的快乐,我也更好地了解了具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积累了工程实践类问题的组织经验。这种活动对我们来说都是第一次,尽管学生的作品不算完美,我在课堂管理上也遇到了很多头痛的瞬间,能坚持做完并达成最后的验收标准,我们都没辜负这三节课的时间。重新回顾这三堂课,我也积累了很多经验:

首先是设计图,很多孩子的图画得非常复杂,但做出来的时候就有点“不尽人意”。下次可能要更明确地强调设计要简单清晰,特别是在时间有限、材料有限的情况下,只需要达到我们的“验收”目标即是成功,我这次给他们定了三点:1、长度超过1米;2、具有直线轨道、曲线轨道以及斜坡;3、小球能行驶完全程不脱轨。有的学生轨道已经超过了一米,还在花时间延长长度,这种情况既浪费时间材料,又不太利于达成第三点目标,这些其实也是我在后来才发现的,以后在设计环节就应该讲清楚。

另外,在制作方法的讲解,孩子们在动手做之前似乎没怎么想到实际操作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材料的选择、轨道的流畅性等。这个教训也让我意识到,教学中应该多讲一些“做的技巧”,不仅是让他们动手,还要让他们了解“怎么做得更好”。同时,在这种活动中很容易出现小组内分工协作的问题,比方说,有的成员带了材料,而有的忘记带了,这种情况也要有更好的预案。有的动手能力强的成员全程的参与度都很高,而有的几乎就是处于游荡的状态。这方面还需要持续积累经验,比方说必要时可以在班级群里邀请家长帮忙。

总的来说,“设计-制作-改进”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测试却简单了很多,也是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考虑到每个小组的进度不同,我是单独去给他们进行“工程验收”的,完成以后我还会给他们拍照,这个过程是学生最有成就感的时刻,但难以避免的是有的小组最后也没能完成作品,由于期间都特别赶,我也没有很好的照顾到这一类同学,下次我应该也要做好这一类同学的预案,也让他们有更强烈的参与感和成就感,尽量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时少走弯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