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到本次培训会场——杨守敬小学录播室,立即捕捉到每张桌子上放了一碗玉米,结合本次培训通知预告的展示课,我猜想,这些玉米定是用来感知点动成线的。究竟老师会如何组织教学呢,我内心充满了期待。
按照惯例,书香引路。肖伟老师以《引发学生思考,发展核心素养》为题,探究了2,3,5倍数特征的呈现形式,究其然,明其所以然;方媛老师直面学生作业困惑,提出“从累加思想中认识假分数”,有效勾连《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分数的再认识》,思考颇有深度。这两位老师,都是老相识,却也在此次分享中像是新认识。原安排给肖老师的阅读分享内容,中心组成员去年寒假期间已经学习过一次,据陈教研介绍,他并不想新瓶装旧酒,于是申请分享近期新阅读书籍的所得所思。本就对其分享内容深深折服,又被其幕后的故事深深感染,如果肖老师不是书籍读在平时,又怎能像专家一样用在此时?方老师的分享,也让我学到了摸索有效的策略突破学生的认知盲点。
我们这群年轻人,成长平台和速度各异,但是成长的途径必然大致相同,那就是学习再学习,积累再积累。
仔细回想胡奇老师执教的《线的认识》,这节课的呈现策略真地与上学期我们研讨的《三角形的认识》大相径庭。前者通过摆“玉米点点”感知线的起源,后者通过摆“小棒线线”感知面的由来,都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类,激活学生已有的认知,并巧妙代入新知的学习,也都是通过学生长时间地操作、感知、交流,去发现“线”与“线”,“三角形”与“三角形”之间的异同点。
课堂的精彩永远来自于学生的精彩,充分的自由操作,让每位学生获取不同的观察视角,大家都有不同的话可说:“这些直直的线有的长,有的短”;“有的向左,有的向右”;“射线像太阳的光照射大地”;“直线没有端点来控制它的长度”......这些儿童话总能让人会心一笑,它们并不是完整的定义,也不是规范的结论,但是它们更具灵气,更接地气。即使过去那么久,我也依然记得夏雪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中,学生那些戳中笑点的回答:“这里有点线凸出来了,要是没有凸出来就是一个三角形”;“这条线段下面的端点不动,用上面的端点去‘碰’那条线段,就能围成三角形”“我觉得这些三角形好像在支撑着一个东西,好坚强的样子”......妙语连珠,回想起来,还是颇有味道。
“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是课标中提到的数学核心素养。究竟什么是“现实世界”?颗颗玉米是的,一根根小棒也是的,只有将现实的世界搬进课堂,学生才有可观察的、可思考的、可表达的载体,继而才能在长时间的积累中形成数学眼光、发展数学思维、精炼数学语言。
在网络时代,对知识本身进行溯本求源似乎不难,但是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上有效实施,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由来,将每节起始课上成种子课,成就课堂深度,必将是教研的大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