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铠甲 03:投射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一种现象:

我们在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特征(性格、好恶和情绪)代入到他人身上。这就是投射效应。

比如:

善良的人总是吃亏。因为在他们看来别人都是善良的,所以更容易被算计。

有心计的人对别人也会有所戒备。因为他们觉得任何人都是有所企图的。

有个人去朋友家借斧头,因为之前有些过节,他担心朋友不借。

一路上,他胡思乱想:

如果他说找不到怎么办?

如果他说他也要用怎么办?

朋友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他这人为什么这么小气?

他越想越生气,最后敲开朋友家门时,他不等别人开口直接说:“呸!留着你的破烂斧子吧,有什么了不起的”。

留下朋友一脸懵逼。


说完投射效应,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投射这个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中的投射:自己有某些罪恶念头或恶习,却反向指责别人的这种念头。或者将自己不能接受的不正当的欲望、性格、动机投射到别人身上,议论别人这种欲望的不当,从而得到一种解脱。

我们首先要搞清楚:

由谁来定义一个念头是否罪恶?是谁不能接受罪恶感?

答案是:超我定义罪恶,自我难以接受。

《谈焦虑》那篇说过,超我监管着自我。而自我是所有行为和心理的产生地。所以自我所做的行为、所产生的念头只要不符合超我的价值观,超我就会让自我产生罪恶感。

自我当然不甘受罪,于是想了个歪招:把这些超我觉得不正当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这样就可以减轻焦虑和罪恶感,缓解良心(超我)给予的压力,从而得到解脱。

比如一个喜欢看色情片的人,会调侃朋友聊天时总说到女人。一个强奸犯被审问时,说对方在勾引他。

很多人应该都体会过,当我们议论别人和自己具有一样缺点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很放松,很有安全感。

这时我们心里想的是:瞧,他和我一样呢。(正所谓五十步笑百步)

而且如果别人是比自己更优秀的人,那心里就更平衡和舒坦了。

但其实,这些都是我们自己认为的一样而已。看过开篇讲的投射效应,我们已经知道实际上别人并不一定是我们所想的那样。

比如学渣知道学习很重要,但就是不想学习。当看到学霸在玩,他就觉得先玩一下没问题。殊不知别人早就完成了学习任务。

投射是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代罪羔羊”,通过数落或者议论别人,来逃避本该面对的责任。

这个机制可以让我们内心维持一个安宁的状态,但却只是自欺欺人,对个人发展不具有建设性的功能。所以这是一个歪招。

那,维持内心安宁算不算是这个机制的一个优点呢?

很遗憾,这恰恰是最大的缺点。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平庸的?是因为他们没有梦想吗?

其实不然。相反,几乎所有人小时候都有梦想。

那为什么最后没有实现梦想呢?

因为大多数人都倒在了成长的道路上。

很多人会将失败归咎于客观因素,可外界的压力不曾消失过哪怕一瞬。

困难和挫折总是接踵而至。如果面对它们贪恋内心的安逸,那真是织了一张“网”,亲手束缚住原本怀揣梦想的自我。

梦想随着岁月的风霜凋残,终于也失去了挣扎的勇气。

投射机制可以说挺害人的,但它经不住推敲。

稍微动点脑筋,就能发现这是在自欺欺人。只是这张网中实在太安逸,沉溺于这样的自我欺骗比鼓起勇气更为安全。

其实如果没有勇气,便在安逸中淡去痕迹也不错。

无畏的人之所以无畏,不是不知道伤痛,亦无须出生就含着金钥匙。心中梦想的火花一直燃烧着,仅此而已。

借口很多人生就一次,试着在荆棘中绽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记着,曾经写过一篇关于投射的文章,那时候,刚刚开始学习绘画分析,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是很懂。于是,在一知半解的情况...
    儒家采薇阅读 4,026评论 0 3
  • 最近一直在思考:“关于外界,其实是自己内心的投射”,遇到你喜欢的人,你喜欢她(他)身上的特质其实是你也有的特质;你...
    谷应阅读 9,361评论 0 2
  • 当人做了错事,尤其是对不起他人的错事,会感到愧疚和自责。 《谈焦虑》那篇说过,这些负面情绪是超我(良心)对自我的惩...
    大脑研究所阅读 8,511评论 18 188
  • 儿子出国留学之前,我们约定好每周六通一次电话。刚开始的时候,他只是感觉新鲜和刺激,说一些在国外的新鲜事。但是,最近...
    儒家采薇阅读 2,622评论 0 2
  •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面临挫折或冲突的紧张情境时,在其内部心理活动中具有的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
    光的语言阅读 5,803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