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选》浅感
在与朋友讨论《红楼梦》里薛宝钗的性格时,朋友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印象的概念,我提出:薛宝钗在书里构树得太过完美,不如林黛玉那么丰满,这样就导致在现实生活中薛宝钗这类人不太符合实际生活,所以我更喜欢林黛玉这种生活,优缺点非常明显的人,这样的人感觉更真实,喜怒哀乐都能自己掌握;朋友补充一个:说人的性格确实是一种可以抽象看待的东西,就如群山一样,它有阴阳面,不能一直看它的阳面,而是它也有阴面,这样的山才是真山。
被他这突如其来的说词瞬间醍醐灌顶,因为以前在叙述人的性格时候,我往往只是概念性的说人都有优缺点,从来没有从人的性格上去分析,我以前以为这些优缺点都是浮于表面的特质,是可以轻易改变的习惯,现在我接受了山之阴阳面之后,就开始从更深层次的人格塑造去开始理解这些问题了;比如:人的缺点是刻在骨子里的,几乎很难改掉,人的天赋也是与生俱来的,不是习得,总结改正可以解决少部分表面技巧的东西,改不了的是人内心潜藏的缺陷。
以上面的山之阴阳面来讨论,可以得出教员对事物分析得出的很系统的论述,如他在《矛盾论》中,构建的矛盾始终贯穿事物全程的理论,就是抓住了事物是普通事物,是运动的事物,是客观的事物,必须去除特殊、静止、主观的看待,从这点来看,矛盾的存在就是根上面的,是脱离不了的,而且在事物变化中,矛盾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互相发生转化和变化,那么我们就要在事物变化中分清楚: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和矛盾是不可能的,解决完这个矛盾,下一个矛盾就会接踵而至,所以不要急躁也不要焦虑,不要看到事物不完美就心浮气躁,不要觉得新的麻烦出现就抱怨环境,动态调节自己的处理问题的手段和能力,才是永恒的状态;在时局面前,自己的能力和手段能解决摆在面前的主要矛盾就优先解决,次要矛盾可以放在后面来解决,以时间换取空间,到矛盾快速转变之后,能敏锐的捕获和识别,是一个高手必备的技能。
《实践论》里面说:人们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中间是需要用亲身实践来做支撑的,在得到理性认识之后,还要把理性知识下放到实际情况中,不断的修正和反馈,完善总结自己的理性知识理论,这样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完整的经验;在面对感性知识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过于相信以往的经验,就会对事物实践不彻底,认识不深刻,或者经验的看待,导致理性认识出现偏差;另外也不敢轻易形成,容易在过分依赖实践去建立感性知识,这也是一种胆小的认识,本质来说就是不自信,不敢大胆假设事物的,不愿意尝试新事物;面对理性知识的时候,过于害怕形成自己的认识,导致实践中畏首畏尾,投鼠忌器,导致理性知识形成比较缓慢,这是内心不稳定、不自信造成的。
到《论持久战》,教员就把战争的普遍规律讲得很深了,作为以弱对强的局面,既定的战略目标:要尽量消灭敌人,保存壮大自己;中日两国的情况是不对等的,敌强我弱,差距明显,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帝国主义的铁蹄还踏在中国,所以英美势力介入;所以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惧怕日本要投降的“亡国论”,一种是想借英美势力急于求成的“速胜论”,这两种论调都是错误的,片面的,主观短视的,是对事物矛盾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情况掌握不彻底说出来的错误言论,亡国论充斥着对敌人的高估,没有考虑到日本人口相对较少和资源稀缺的真实局面,不肯承认中国的人口庞大,地大物博带来的天然优势,不肯承认世界反法西斯局面的逆转;速胜论则是把抗日的主心依靠对中国没有任何责任心且只有利益的英美,对日本做足的战争准备和明治维新以来的工业优势闭口不提,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残酷性和局面没有清晰的认识;说到底:两种错误的论调都是对敌我双方的态势和实例分析不够精确,是错误的,是片面的,是主观的,是盲从的;战胜日本帝国主义,要坚信凭借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能够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必须避其锋芒,利用国土广袤,资源丰富,人口密布等有利条件,找到敌人破绽,多发挥群众,团结抗日力量,将日本帝国主义最终赶出中国。
从论持久战中我能得到启发:自己不是完美的,敌人也不是,那在打仗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去了解敌人,了解我们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分析敌人的优缺点,在敌人比我强的时候,不要硬碰硬,会吃亏,只有在运动中仔细寻找敌人放松下来的破绽,比如贪功落单势力单薄时,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比如敌人疲乏松懈下来,不能快速形成战力时,比如利用地形优势伏击,下雨重型机械运输不到位时等等情况,弱小的我们必须积小胜为大胜,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等待小胜到一定的程度,抗日力量在不断发展壮大之后,越来越多的机会和优势就集中在抗日队伍里面了;
面对职场和生活中,我们也要建立起这一套论持久战的理论,面对强敌,学会扬长避短,学会等待机会,学会分析动态事物;面对实力弱者,学会谦虚,隐藏虚实,不要骄傲,防止被人找到致命弱点,导致你全盘皆输。
让我更加通透的深刻的去理解事物发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高效处理问题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