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江苗寨石头屋,是苗家村寨过往赶墟的一个交通要塞,也是苗寨里墟场外的边边场,是苗家青年阿哥阿妹赶边边场求偶相恋之地,是苗家人的一个爱情萌芽之地。和这个民族一样,富有着神秘、传奇、浪漫的色彩。
石头屋,在人们的想象里,可能是地处偏僻乡下的用石头砌成的简陋住房。事实上,山江苗寨的石头屋,是一家独特的苗家风味餐馆,就像人们所讲的农家乐。
石头屋,距离凤凰古城约20公里,地处山江镇墟场上方约1公里的一个山坳间,凤凰古城前往云贵高原腊尔山台地的X034县从屋前穿过。石头屋周围三五公里间,有凤凰国家地质公园天星山景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村老家寨景区、原生态苗寨景区凉灯村以及苗王府、苗人谷、苗王洞等景区景点。
石头屋那块地,在上世纪末还是一块荒平地。在这块荒平地间,有一条青石板小路通往山后的村村寨寨,周围村寨的孩子们常常在这里放牛放羊,前后左右便是苗家人的田间地头。
正因为这块空旷的荒平地,每每山江苗寨墟场散后,这里便成了苗家阿哥阿妹约会求偶之地。在这里,年轻的阿哥阿妹,相互唱着苗歌表爱恋诉衷肠,约定夜间相会的时间和山洞。
18岁那年,被苗寨里称为“黄埔军校”师范毕业的我,从另一个苗家山寨里来这里的苗寨山寨,在比现在这石头屋还要下狭小还要简陋的石头屋作的教室里,一个人带着一群小则四五岁,大则十五六岁的孩子,时而教着一、三年级,时而教着二、四年级,还附带一个四五岁的学前班,使出浑身解数在这样的三级复式教学中,教孩子们读书识字、唱歌游戏,和这群孩子上山卡蕨菜扯竹笋,赤脚下田捉泥鳅捡田螺。
寒来暑往,六年的2000多天风风雨雨里,我在这块曾经的荒野之地来往。或一段青石板上、或一段泥泞路上,来回徒步而行。后来两三年间,因年轻时一股执着、认真,苗家这群孩子们也争气,虽然早上他们要放牛割草做饭,晚上要砍柴找牛喂猪,可乡下的孩子不怕苦,抗挤着时间去学习,每每期末会考,几个年级各科成绩倒还排在全镇之前。一时间,几个邻村邻寨的家长,把孩子也送给了我。
孩子越来越多了,一个人真的忙不过来。于是,镇上的中心校校长给我送来一个年轻女老师,是个临时的代课老师,说给我充实教学力量。两度秋心冬藏的季节,我们俩一起守在那个简陋的石头屋里,一起为着四五十个孩子忙前忙后,俨然一对苗寨的夫妻。早上,我挑水她做饭,晚上一就着一盏煤油灯,一起备课、试讲、批改作业、探讨教学方法。相濡以沫的朝夕相处,也就有了日久生情。后来,她成了我现在的妻子。
在那块曾经的荒野之外,有我和妻子挑新书、背新书去学校留下的身影,也有我和妻子相识相恋时留下的情话,也有我和妻子意见分岐时留下的小争小吵。这一切,无不给我们留下难忘的记忆。
后来,妻子再去读书,我也调离这个小镇。我和妻子到凤凰古城安家,生儿育女,再到那个村寨里,再到那块曾经的荒野之外也就更少了。每每春节,带着孩子去外婆家拜年,我和妻子总会在石头屋前停留一会,一边给孩子讲我们的那年那月的山寨教书故事,一边也留恋那时的两情相悦。为这,常常被女儿儿子戏说我和妻子老夫老妻还在重温旧情,不知害臊。
离开山江小镇十多年,我们那些孩子也一个个长大了,成家立业了。我们当年一个学生的母亲麻大姐,一个头脑精明的苗家妇女,趁着这些年兴起旅游业,就在那块曾经的荒野之地,建起这一栋石头屋,做起了餐饮业。因为这餐馆一直没有名字,也有很多从讲叫作农家乐。后来,麻大姐因地取名,直接叫做石头屋。
麻大姐,一个挺有远见的苗家妇女,在孩子小的那些年(她儿子女儿都在我班上),她在山江镇街上开了个小卖部,后来做起了日用品批发。积攒了些钱后,丈夫买了台中巴车,跑山江镇到凤凰古城的载客生意。夫妇俩一个经营批发部,一个跑运输,生意越做越好。又买了台中巴车,又做湘西自治州府所在地吉首至凤凰古城的线路营运生意,那几年正是凤凰古城旅游井喷时,夫妇俩赚起一桶又一桶金。
早些年,山江景区开发时,麻大姐跟车拉客,负责将游客带到寨子里,相当于半个导游。当游客吃饭、落脚成问题时,麻大姐挥刀掌勺自己招呼。有次接待,预计来300人,结果来了800多人,久居村落的村民被忽然而至的人流吓到了。麻大姐找来村支书沟通,拿喇叭全村广播,呼吁各家把鸡蛋、红薯、玉米等存货拿出来招待,解决了800多游客的伙食,也帮村民实现了食材变现。
尝到旅游业带来的红利,夫妇放下日用品批发行业,一边跑中巴车营运,一边做起了旅游餐饮业。于是,她看中那块荒野之外的枢纽价值,几经协商,盘下那块荒野之地。建起什么样的风格餐饮店,也是麻大姐一直思考的问题。
石头屋,苗家人自古以来就地取材的杰作。苗家山寨,除了山就是山,山中除了花草树木,就数石头多,而这些石头全是青石。大青石也是有类别,一些青石任你能工巧匠,也打不出石块来,有些青石打来就是平平整整的一大块一大块,这些苗家常用铺在家门口坪坝,铺在晒谷坪晒稻谷、玉米、黄豆、花生等粮食作物,既干得快,又没有尘土。而打出来成一砣一砣的,苗家石匠就稍加加工,用来砌房子的基脚,它厚重稳重,基脚打好,上面就用成块的青石片,厚约3-10公分左右砌成石墙,或在这些基脚上筑土墙。一般青石主要砌在上半部分。
或许她也想到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个理念,所以她就地取材,先取荒野之地后坡的不值钱的青石头,再到山上买下一些廉价木材,建起这栋石头屋餐馆。石头屋,故名思议,全部是以青块石砌成的,按照苗族传统民居而建,极具少数民族特色!
悬于火堂之上的腊肉,存于冰箱内的腊肠,酸汤、社饭、稻花鱼、阳荷、酸豆角、小河虾、土鸡……苗家族人爱吃的家常饭菜,经麻大姐和村民勤劳的巧手,化为长板桌上的地道菜肴,一饭一菜,蕴含着苗家人热情的待客之道。
当季食材现采现做,穿过石门灶前点餐,菜园里有什么菜就吃什么菜。在石头房子,都是应季而食。连解渴佐餐的茶,也是山泉水冲泡本地刺梨果而成,清甜回甘。待到饭时候,洪亮的祝酒歌响起,麻大姐端着一碗酒,就上桌招呼客人了。
人均三四十元,能吃饱、吃好。因为实诚,石头房子的客人络绎不绝,以老带新,回头客至少占了70%,天天是旺季。最多时,一餐得接待200多人同时用餐。
水稻、蔬菜、瓜果、鱼肉……麻大姐承包了380多亩田地,请村民种养。除了自家菜园,石头房子至少一半食材来自其所在总兵营社区的村民家里。麻大姐与村民签订了土猪肉定点供应合同,猪仔由麻大姐自己买,交由村民家养。每年,秋天稻花鱼丰收时,麻大姐就以2高价收购村民家的稻花鱼。
以麻大姐“石头屋”为龙头,带动和引导附近苗寨村民发展生态种养业。为解决村民技术缺乏及后顾之忧,她要求农户必须用红薯、米糠、玉米等杂粮来喂养牲畜,请技术员全程提供免费技术服务,出栏后以高于市场价来收购。
她餐厅的服务员,也都是附近闲在家中的村民。麻大姐的石头屋餐饮店请了18名周边苗家的留守老人、残疾人和妇女村民当帮手,让周边的这些不识字的苗家妇女,直接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敢为人先的麻大姐,坚守着苗族饮食文化习俗,边做边研究,把苗家风味的美食送给天下客,让她一举成名,也让石头屋走出了大山,走向外面的世界。
石头屋老板麻姐的女儿儿子都是我的学生。现在长大,跟着母亲经营这家苗家特色农家乐,母子俩把这农家乐玩得风声水起,赚得满钵。
腊月里,石头屋麻大姐的儿子就专程来到县城,说曾教过他的几名老师和同学,参加他组织举办的糍粑节庆活动,打糍粑、写春联,现场分给过往的行人与游客,那天凡来他的农家乐的行人和游客,都当朋友,邀大伙尝尝苗家长桌宴席,一起喝苗家米酒,一起吃苗家腊味。
过年打糍粑是苗家人的重要习俗。腊月十八起,苗家人开始打糍粑了。我们儿时,过年过得好不好,就看糍粑打了多少斗米。春节到娘亲舅家拜年,挑起一两担糍粑,是对娘家、舅家的莫大尊重。尤其是刚过门的新媳妇,第一次春节回娘家拜年时,没有挑上两担满满的糍粑,苗家就会评头论足,要不就是婆家小家子气,舍不得;要么就是婆家家境确实困难,真是打不起三五斗糍粑。
那一天,我和妻子应邀去了石头屋,一起参加我们的学生举办糍粑节。在石头屋里的长龙宴上,我们一起喝着麻大姐自己酿造的包谷烧、糯米酒,大块吃她熏制的腊肉、腊鹅、腊鱼……
石头屋,有苗家特色菜,有我们青春的味道,有我们爱情的甜美……
那一天,我醉了。醉在腊肉的香味里,醉在米酒的醇香里,醉在美美回忆里,醉在浓浓的乡情里。
我想:石头房子和麻大姐以及她孩子——我们的学生,他们心与血、甘与苦已融进这石头屋里,成了苗寨里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