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感受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或动因
我们常说孩子的行为特别是偏差行为背后都有深层次的心理动因或者目的,我们常常会因孩子的行为表现而生气着急,但是如果不知道他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或者目的,我们可能就不能充分理解他们,并且很难做出适合有效的处理应对。但是对于缺乏相关专业知识的父母们,怎么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因或者目的呢?这里有一个方法,就是通过我们的感受,通过孩子行为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来识别。比如,如果你的感受是恼怒、着急、内疚或者烦恼,那么孩子的目的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如果你感到受到了威胁,受到了挑战、被激怒或被击败了,孩子的目的很可能是寻求权力;再比如你感觉受到了伤害,感到失望、难以置信或者憎恶,孩子的目的可能是报复;如果你感到无能为力,绝望和无助,孩子的目的可能是自暴自弃。
如果没有觉察和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或目的,任由我们的感受支配自己,我们接下来很可能会用怒吼、咆哮、大发雷霆等对孩子进行猛烈反击,因为这时候我们进入了感受的第二回应,因为威胁、伤害或者无能为力这些感受都会让我们感到非常无助和沮丧,以至于我们很快会用愤怒作为第二回应将这种无助掩盖起来。但是如果最初的感受出现时,我们没有及时的通过这些感受去识别孩子行为背后的动因和目的,从而理解孩子,而是让愤怒和沮丧掩盖了最初的感受,那我们就会黔驴技穷的陷入报复的循环当中。所以,孩子行为发生后,我们要及时觉察捕捉自己的感受,然后用最初的感受去识别孩子真正想说的是什么,从而更加理解孩子,我们就不会只是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是对其行为背后的观念作出反应,我们就有可能采取更有效的帮助孩子的方式。
——《正面管教内容摘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