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念视域下的初中语文教学设计浅见
——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为例
前记:学习完本节课程,以及看了几篇和大概念相关的文章资料,说实话,我对大概念的理解用一句话比较诗意的话来形容比较恰当:模模糊糊的前方,不知道该如何拨开云雾见月明,但是似乎就知道望着明亮那方迈进。以下我就阐述关于大概念的一些浅薄的学习认识,具体我将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语文教材为例,谈谈如何提取大概念。
一、对大概念的理解
1、大概念基本认识。
大概念应该具有生活价值,把知识和生活进行有意义的黏连。大概念不是形式上的大,“大”应该是生活领域的价值,“概念”不限于“概念”本身,它有着不同层次的理解。
2、大概念和核心素养的关系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标中没有特别提出大概念的词汇,但是有“遴选重要概念”这样的字眼。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大概念的体现。大概念是学科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概念、原理、方法核心的概论性知识。用奥苏伯尔的观点就是“上位知识”。而核心素养在新课标中是这样阐述的:“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核心素养在生活中即体现在学了能用,能真正解决问题。像李亚敏老师所说可以超越学校价值。因此,大概念就像我们头脑中的神经网络图,是“思”的概念,而核心素养是落实到生活中的“行”的概念。他们有共同的目标,但是只有清楚了“思”的概念,“行”的素养才能更好的落实。
3、大概念和大单元的关系。大概念是从目标方面确定。其实,关于这一点我是有些模糊的,但是牢记一句话:大概念是从目标的角度来进行教学设计指导,而大单元是从教学组织形态结构化了教学内容。
4、大概念的确定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培养真实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连接知识和核心素养的桥梁。如何把知识和实践的道路打通,让学生意识到知识的伟大魅力和价值,其实就是让学生感到所学有用,能运用到真实的生活中,换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有用”。钟启泉曾说:“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那么,反过来想,行的精髓是“真实性”,那么“思”的关键更应该是真实性。比如:教汉字的时候,进行词性归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就是词语大概念吗?显然不是,因为它不是指向学生的真实生活,依然是零碎的知识。而引导孩子“分析汉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语言经验知识起源,让孩子回到本源”。才是大概念的体现,也是落实核心素养“语言运用”的体现,让学生学会汉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才能更好的在现实生活中去运用语言,提升个人素养。
5、提取大概念的思考原点。在进行语文学科教学时,如何提取大概念,我想应该有这样的一个思考原点:多问为什么?即“从真实生活出发,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多为什么,寻求意义,像专家一样思考”。
二、实例初试:以下我以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为例,讲解我的单元大概念的提取过程。
第一步:理解单元介绍,民俗是民间流行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创造并世代传束的民间文化。本单元的课文,或表现各地风土人情,或展示传统文化习俗。我们能够多从中看到一幅幅民信风情画卷,感受到多样而生活方式和多彩的地域文化,更好地理解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步:多问为什么,学生学本单元的民俗文化、传统文化意义何在?对个人的影响有哪些?大的方面来看,中国民俗文化和社会变革有什么样的关系?民俗文化又是如何影响社会变革的?民俗文化能帮助学生如何成为更好的人?一系列的问题呼之欲出,就多了一份理解。基于这样的理解,确定本单元学科大概念: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是怎样影响个人和社会变革的。
第三步:核心素养目标,即文化自信(树立对中国民俗文化、革命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审美创造(涵养高雅情趣,提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第四步:核心任务,学习本单元的过程中,做一本民俗文化宣传手册。向低年级学生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优秀民俗文化。
第五步:具体任务分解在每一节课,在此不是表述大概念的重点,因此不做赘述。
总之,在进行语文大概念视域下教学时,要先多问为什么,然后立足于新课标中的任务群、学段要求和质量分析,进而提炼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大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