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第六次翻转课堂听课随记
一、如何应对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
1.青少年的欺凌现象和他们生理及心理的发展密切相关,身体看似达到成人的体型,但心理还是比较脆弱,尚未达到成人的心态,所以有时处理事情比较冲动,缺少理智。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学校加强相关的德育教育;家庭加强相应的监管;教师要和家长配合一致养成学生良好的习惯和常规。
2.从当事人,学校,老师角度来讲,这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事。作为孩子家长,要从心理上认真对待这样的事件,同情,关爱孩子。要耐心听取孩子的诉说,了解事情的产生原因,不能一味说教,更不能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让孩子逆来顺受。
3.关于欺凌。主动欺凌的孩子和被欺凌的孩子一方面是家庭的原因,另一方面是环境的影响,所以首先要从家庭入手,家长要起到作用;其次改变环境,减少欺凌的诱发。第三,班级内、教师引导。四要加强法制教育。
老师小结:
1.观察者很重要。欺凌行为能不能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了观察者,这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2.孤立的行为,多发生在女生身上,对孩子产生的影响绝不输于暴力欺凌。
家庭教育成功与否,孩子的独立性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
二、如何引导青少年应对性行为?
1.通过书籍,视频让孩子了解性行为,进行性启蒙教育,让孩子不再有神秘感。同时让孩子明白由此造成的后果,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老师,最好是父母要对学生进行性启蒙教育,有一些性启蒙教育的动画片也挺好。
3.好关系就是好教育。父母一定要和孩子建立和睦友好的亲子关系,这样,家长孩子及时沟通,就能提前预防,及时避免一些性行为的发生。
4.青春期是每一个人必经的生长发育时期,月经和遗精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 ,这就代表了具备了生育能力,也是逐步成长的一个信号,是世界每一个男人和女人都要经历的,是人类成长过程的必然,但作为青少年,自己还没有独立的能力,还没有真正的社会担当与责任,要保持清醒,保护自己,彼此尊重,要科学的认知,坦然的面对。
5.青少年的性行为,最好是预防在前,作为老师,要善于从学生的行为中发现蛛丝马迹,给予正确的引导,如果已经发生了性行为,首先应宽容学生的错误,不要一味责备,其次是晓之以理,让学生明白严重的后果,让他回到正常的生活方式和交往上来。
老师小结:
1.很多小组讨论的都是性教育,不是性行为,有点偏了。性教育也要讲究最近发展区,也要把握最好时机。
2.关于性行为,百分之百杜绝,是个梦想。现在的孩子有很多钱来支配。我们尽可能推迟青少年性行为发生的年龄(青少年)。
3.在探讨这方面的内容时,还要男女分开,讨论不同的内容。女生要谈一些规避怀孕等,男生要谈……男女生都要谈责任。与其良莠不齐,不如给他们正确的引导。正确的性教育,不会增加性行为,这是由数据支撑的。
三、高一女生,有问题不敢问老师。或者老师辅导后,自己没懂却说懂了。怎样克服这种心理?
1.我觉得作为学生,需要分析一下不敢问的原因是自己自卑?还是老师太严格而害怕老师?如果是前者,要想着学习本来就应该不懂就问,自己给自己加把油,走出第一步,如果是后者,应该更全面的去了解老师,找到老师可爱的一面,随着了解的深入就会减少对老师的恐惧感。
2.高中生这样做,肯定有害羞的行为驱使。但更多的,我认为是孩子内心矛盾的体现。她想让老师了解到她“可以”,她“能行”。所以老师讲完就装作懂的样子,想在课下自己再用功!产生他信!
想要重根本克服这样的行为,可能需要孩子和老师都洞悉到这种状况,老师主动给予女孩儿不厌其烦的鼓励。而女孩儿自己以时以日的自我提高。找到真正的自信。
再一点,扩大自己的社交圈,了解到像自己这种情况的同学还有不少,不要被别人所表现出来的自信满满的样子欺骗。
老师小结:
1.有社交、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害怕和权威严格的人接触,和老师这种职业的人不会主动接近。可以和孩子讨论如何进行人际交往方面的教导。如果这个老师有意愿的话,可以私下里和孩子多进行一些交流。作为孩子的父母,肯定有一方是很严厉的。这一方可以有意识的改变自己一点。
遇到这样的孩子,可以三管齐下,老师的、父母的、孩子的三方面。有时候老师并不是严厉的,是孩子想象出来的严厉,这样的话,老师更应该私下里
科尔伯格六阶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为什么这么大?
老师讲解:
科尔伯格把人的道德发展分为了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我们也把他的理论称之为“三水平六阶段”。
科尔伯格的研究方法叫做“道德两难故事法”,其中最经典的一个故事是“汉斯偷药”。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这样的:欧洲有个妇人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医生认为只有本城一个药剂师发明的镭才能治好她。病妇的丈夫汉斯找到药剂师,却被索价2000元,这个药价足足高出了药成本的十倍。汉斯只能到处借钱,可最后只凑够1000元。汉斯不得已,只好恳求药剂师,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账,以便能快点救活妻子。但药剂师一口回绝他,说:"不成!我研制此药就是为了赚钱。"汉斯因此走投无路,于是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夜黑风高的晚上,撬开药剂师的店门,为妻子偷来了药。
故事讲完以后,研究者会向被研究的儿童提出问题:这个丈夫应该这样做吗?科尔伯格带着问题,采用纵向法,对72名10~26岁男孩的道德判断进行长达10年的跟踪测量,并对所得结果在其他国家进行验证。最终,柯尔伯格于1969年提出三水平六阶段道德发展理论,如下:
1.前习俗水平(0~9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
(1)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以惩罚与服从为导向,由于害怕惩罚而盲目服从成人或权威。道德判断的根据是是否受到惩罚,认为凡是免受惩罚的行为都是好的,遭到批评、指责的行为都是坏的,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回答不该去偷药,因为偷药会受到惩罚,是不好的。
(2)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对行为的好坏的评价首先是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有时也包括是否符合别人的需要,稍稍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把这种关系看成类似买卖的关系,认为有利益的就是好的。所以这时候儿童会在回答之前会想知道汉斯的妻子对他好不好?如果好,他们就觉得汉斯应该偷药,因为把妻子救活符合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不好,他们就觉得汉斯不应该偷药,因为不符合他的利益。
2.习俗水平(9~16岁)
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一下两个阶段:
(3)寻求认可(或好孩子)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对道德行为的平价标准是看是否被人喜欢,是否对别人有帮助,是否会受到赞扬。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当个好孩子,就应当遵守规则。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会想知道其他人是怎么看的?如果大多数人都支持汉斯偷药,那么他们就觉得应该偷药,因为偷药符合大家的意见;如果大部分人都反对汉斯偷药,那么他们也会觉得不应该偷药,因为偷药不符合大家的意见。
(4)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儿童以服从权威为导向,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所以处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会回答不该偷药,因为偷药触犯了法律,是不好的。
3.后习俗水平(16岁之后)
该水平的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认识到法律、社会道德准则仅仅是一种社会契约,是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一般他们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准则,但不用单一的规则去评价人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所以这时儿童会觉得既然汉斯偷药救人会触犯法律,那么说明现在的法律考虑的还不够多,应该进一步修改。
(6)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
此阶段的个体判断是非不受外界的法律和规则的限制,而是以不成文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如正义、公平、平等、个人的尊严、良心、良知、生命的价值、自由等为依据。在这个阶段的儿童会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没有什么是比人的生命更加重要的,所以他们会认为汉斯无论如何也该去偷药。
道德的发展阶段:由他律转向自律,再转向社会道德。
有的人究其一生也就发展到好孩子阶段,或者就是关注自己的需求阶段。只关注自己、家人,这是前习俗水平的第二个阶段。
动物囤积症
《56号教室的奇迹》培养孩子道德水平是很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