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初中时,语文课中有一篇《文扁鹊见蔡桓公》的文言文,其中有这样的语句:『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桓侯曰:“寡人无疾”。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
从文中可以看到,扁鹊在不同阶段使用了【疾】和【病】两个不同的词汇。尽管当代社会把【疾病】作为一个整体词汇使用,但在传统文化中,【疾】和【病】有着细微的内涵差别。
【疾】,由“疒” 和 “矢” 构成。“疒” 表示身体有恙,“矢” 在古语中是 “箭” ,因此,外部侵害给身体造成的不适称之为【疾】,通常具有急性、轻症、短期的特点。此外,【疾】还引申为 “快速” 的意思, “眼疾手快”、“疾风暴雨” 中的【疾】均取其引申之意。
扁鹊解释说:『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意思是说,如果【疾】发生在皮肤的毛孔,那么通过热敷就可治愈。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疾】是 “外因使然” 和 “轻症” 的特点。
【病】,由“疒” 和 “丙” 构成。“疒” 表示身体不适,“丙” 的五行属火,内部情绪(喜怒悲忧恐)所生出的心火所引发的身心不适,称之为【病】,是身体的内因引发的,通常具有慢性、重症的特点。
《说文解字》中对 【病】的解释为:“病,疾加也”。就是说,【疾】加重了而成为【病】,强调了【病】与【疾】的程度差异,表示【病】是更为严重的状态。
总之,【疾】和【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外伤为【疾】,内伤为【病】;轻者为【疾】,重者为【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