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硕果飘香,一次文学创作质量提升推介会,除了知晓并有了本土作家、诗人们的精彩分享一定会让人获益匪浅的期待之外,会议地址的选择一一现当代文学大师,出自家乡的孙犁先生的故居,更是让我有了从未有过的兴奋和激动。
想起滹沱河大堤上的雪花飞舞,想起秋日午后的细雨斜风,想起白洋淀的略感欣慰和意犹未尽,想起几次先生故里之行的遗憾、怅然和匆匆,想起很多年来被柴米油盐遮蔽住却从未消失的对文字的热爱,想起近几年每每写文时总会跳跃出对先生的敬仰敬佩之情,而这一次,多年的愿望就要实现,不会再有遗憾和怅然,可以想象,内心又如何平静的了呢?
几年前,为纪念先生诞辰101周年,传承其文化,继承和发扬“荷花淀派”的文学理念与精髓,在先生故里孙遥城村将其被拆除的故居进行了复建,并正式对外开放。正因为如此,自从接到作协主席的通知后,便有了按捺不住急切和盼望。
车子行驶在滹沱河大堤上,当年的土路早已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阔平坦的柏油路面,两侧的庄稼又高又密,青绿之中透着丰收在望的金黄,云白如纱,于蓝蓝的天空上飘浮卷舒,秋风吹来阵阵怡人的清香,远处,村庄时隐时现,滹沱河水在日夜不停地流淌着,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世事变幻,沧海桑田。
不敢分神,偶尔同同车的两位文友交流几句,但全神贯注之中依旧难掩感慨之情,尤其是驶过学生时代出于对孙犁这个家乡大作家的好奇和敬仰、欲去先生的村庄探寻一番、却因风雪突至土路湿滑连人带车倒在雪中的地方时,我不知道该以怎样的文字去形容。此刻的我,走过当年走过的路上,亦有着同样的心情和期待,路还是那条路,却已坦平宽阔,人依然还是那个人,却年华已老满面沧桑,时光匆匆,恰如此刻的车轮呼啸而过,四十年,不过挥手之间。
一路的思绪难平,让我似乎在不知不觉中走下车子、步入了先生故居的台阶,却在又一次拾级而上时忽然异常清晰地停下脚步,那一刻,我没有丝毫的犹豫,转身回头,选了一个合适的位置,站立在先生故居前。
四十多年前,一个喜欢文字的少年多么希望如此刻这样站在这里,用一颗稚嫩却真诚的心、向他所喜欢和敬佩的来自家乡的文学大师致敬,虽然有些懵懵懂懂,虽然有些好奇讶异,那一颗心、一份情却是那么的纯粹和坚定。岁月的尘灰或许将他对于文字的热爱覆盖,却无法让已经镌刻在内心深处的那份不舍、那份对于先生的喜欢消失。今天,少年已白头,但正是凭了这份刻印在心中的喜爱,点燃了看似放弃的希望之火,五十万文字的光亮在心中闪耀,也让他终于有机会站在了这里,站在了他为之遗憾过、怅然过、却一直心心念之的先生故居前。
此时此刻,我再也控制不住内心升腾起的激动,眸眼温热中,先生似乎知晓了我的遗憾,我的怅然,我在白洋淀那座雕像前的久久不愿离去,因为我分明看见了一代文学大师正面带微笑向我走来,而我,竟呆立未动,任由一颗泪珠滚落,待清醒过来趋步近前问好时先生却在一缕祥光中倏忽而去。我使劲揉揉眼睛,极力想寻找什么,却再也看不到先生的身影,唯有大门的上方,莫言先生亲笔题词的“孙犁故居”四个大字朴实无华,遒劲有力,在阳光的折射下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我知道,刚刚的一幕不过是一种幻觉,但我宁愿相信,先生是真真切切地近在眼前,那一刻我是知足的、欣慰的,有缘梦幻中相见,亦是我的幸运啊!
果不其然,如我期待的那样,京城散文名家乔先生、本土小说家孔女士、诗人可风在这次文学创作质量提升会上分别就散文、诗歌、小说创作所做的精彩讲解和分享,对于创作的构思布局、情节的设计安排,语言的组织运用,让我获益匪浅,也得到了与会的文学爱好者们真诚而热烈的掌声。
而对先生故居的参观拜谒,更让我平生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位于村庄正中、座北朝南、与冀中农村三、四十年代大户人家的民居风格并无两样,内院正房三间两跨、东西厢房,外院佣工房、牲口房、磨坊、门房、大车棚和大门、二门等设施,阔大且齐全,也说明了时年先生家境的殷实和富有。
正房中朱红色的条案上,是先生的半身铜像,笔墨纸砚规规矩矩摆放在铜像前的八仙桌上,六把朱红色木椅依次放在桌子附近,整体环境肃静而整洁。再一次站立在先生铜像前,凝眸注目后目光缓缓移开,开始了仔细观察和认真地察看,四周墙上挂有的铁凝、王蒙、贾平凹、徐光耀等作家名人为孙犁故居题写的条幅,说明了先生在文学界的地位和成绩。
移步进入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内室,被褥、衣服和鞋帽,整整齐齐地密封在玻璃框内,卧室靠窗侧,是一条北方农村特有的土炕,红色的炕桌放在中央,一头的老式卧柜上,整整齐齐地码放着几条棉被和那个年代常见的圆形枕头。屋子的北墙上,悬挂着先生夫妇二人的合影,还有和四个孩子的全家福。
耕堂室内,当年先生坐过的木椅,写作时用过的木桌,玻璃罩盖住的黑白照片和众多的文集文稿,让脑海中先生的形象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也越来越亲切。
先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亲情、乡情有着深深的眷恋。先生为人真诚,低调谦和,敬畏文字,写作严谨。先生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先生有着境界极高的文学修养,渊博丰实的知识底蕴,扎实娴熟的文字功底和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因其经典小说《荷花淀》,被伟人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位有独特风格的作家"。也因之影响了一大批当年的文学爱好者、作家的文学创作,开创并形成的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为文学史上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遗产。
置身先生故居,虽依旧心情激动,却也感受到一种难得的清幽与宁静,先生著作等身,却淡泊名利,享誉文坛,却低调谦和,清丽俊雅的文风蕴含着丰富的内心情感,看似无为的洒脱却包孕令人尊敬的人文品格给我的感受尤为强烈,对这样一位一生淡定从容、独具风格的文学大师,有了更深的怀念和敬重。
日上中天,活动就要结束了,走出大门的那一刻,再次驻足回眸,我想起了很多。一句年少之时滹沱河堤上未能成行的自我安慰涌入脑海:我吹过先先吹过的风,走过先生走过的路,感受过唯有同一片天空下、同一片土地上才能感受得到的感受,已是我的慰藉。而此时置身先生故居,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我期待已久的相逢。但我知道,我会常来这里看看,用一颗挚热而虔诚的心去感受、去走近,去追随我崇敬的先生,一直,永远,像风走了万里,不问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