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雨如注》讲的是一对来自底层家庭的夫妻,为了培养唯一的女儿成为完美人才而费尽心思,谁料却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和一位美国女孩的介入,导致多才多艺的女儿变得精神错乱,两人望女成凤的梦想也终究破灭了。
这部小说曾被评价为“通过卑微小人物触摸当下教育大问题”的现实主义力作。当下教育的大问题是什么?我们肯定都不陌生,那就是“卷”。像文中的大姚夫妻,现实中真的是数不胜数。
大姚夫妻卷到什么程度呢?他们的女儿姚子涵四岁就开始上舞蹈班了,还下过四年围棋,写得一手明媚的欧体,会素描造型,会剪纸,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擅长演讲与主持,能编程,会古筝,还会讲美国腔的英语……这还不算,姚子涵的学习成绩也好得惊人,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
我的天,这简直就是个全能人才了,连文中也说这是骇人听闻的。所以,姚子涵在同学和老师的眼中已经不是人了,而是“画皮”,他们是带着敬仰的。为什么是“画皮”?而不是“神人”?或者是“女神”?
“画皮”的字面意思指的是鬼怪用彩绘的皮囊来伪装成美女,常用来比喻用美好的外表来掩饰丑恶的本质,是带有贬义性质的一个词。那为什么毕飞宇要用这个词来形容全能人才姚子涵呢?我想,这是因为带有讽刺意味在里面吧。讽刺尽管姚子涵是个人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实际上她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好,她的内心世界不够健康,不够自信,是有缺陷的,所以后来才会出现精神错乱。
然而,尽管姚子涵已经是令人羡慕忌妒恨的“画皮”了,但大姚夫妻似乎还不满足。因为无意间看到一档英语竞赛节目,他们就想到了为女儿找个外教来练英语口语。姚子涵的英语成绩虽然好,但缺少语言环境,就没办法上电视去PK。
他们深知,经历过“PK”能“活到最后”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倒下去的最多只能算个“烈士”。为了能让女儿上电视去PK,大姚夫妻开始谋划,于是就有了美国妞米歇尔的出现。
先看看大姚这个人,文中说他和他老子一样精明,从来不做亏本的买卖。大姚原本是远郊的农民,因为当年大姚父亲的长远目光,认准了自家的宅基地是块宝,他们夫妻俩才有机会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为师范大学的双职工,还从中赚了一笔。他们实际上也算是一个有钱人,只有女儿不知道而已。
再说大姚,因为精明,凡事会计算,所以找了米歇尔回来给姚子涵练口语,一小时一百。另外,夫妻俩还想透过一顿饺子来偷偷换取多一个小时的口语练习时间。谁知,吃饺子的时候,米歇尔却坚持让姚子涵讲中文。她说,在家讲外语对父母不礼貌,这个想法确实挺老外的。大姚夫妻有苦难言,精打细算,却一点好处没捞着,还白白浪费了一顿饺子。
米歇尔的出现,不仅让大姚夫妻的精明形象更加跃然纸上,也映衬出不同教育背景下两种截然不同的孩子某种程度上也从侧面反映了当下教育的缺失和功利性。文中是这样介绍米歇尔的,还是透过大姚的眼睛:是个美国妞,很健康,特自信,二十出头的样子,是个长不大的、爱显摆的活宝。
再来看看姚子涵。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因为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她的举止相当好,得体,高贵,只是面无表情。大姚也注意到,女儿的脸上历来没有表情。说明她在父母的逼迫下早已失去了自我,变得麻木。
米歇尔和姚子涵,两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女孩子,为何性格会如此不同?我想除了文化的差异之外,教育的理念不一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米歇尔是健康自信的,而姚子涵却是麻木的、自卑的。
没错,别人眼中多才多艺无所不能的“画皮”却无比自卑。她自卑的东西可多了,自己所学的舞蹈、乐器,甚至是自己的出身,她都觉得上不了台面。因为家里没钱,父母不是有钱人,没有见识没有眼光,这让她觉得无论自己如何努力,都摆脱不了自己是底层人的命运。
其实这就是跟父母灌输的思想观念有关,她在无形中所受到的压迫造就了她思想认知的缺失。所以,她那么优秀,却还是不满足,觉得自己可怜,特别没意思。她和“爱妃”能谈得来,也是因为两人处境的相似。
“爱妃”是和姚子涵同一个舞蹈班上的男生,他最大的愿望是发明一种时空机器,在他的时空机器里,所有的孩子都不是他们父母的,相反,孩子拥有了自主权,可以随意选择他们的爹妈。
由此可见,他们确实是同样可怜的孩子,都想摆脱目前的父母,都想拥有自由。而美国妞米歇尔的身上就拥有了这种自由的因素,她喜欢运动,在密歇根还是个上过报纸的运动员。所以,哪怕是只有一个小时的英语对话时间,她也拉着姚子涵去了足球场。
对于姚子涵来说,虽然足球场离家不远,她却从来不到这种地方来。所以,当她跟着米歇尔来到足球场的时候,被足球场的巨大给吓住了。文中是这样写的:
子涵被足球场的空旷吓住了,其实是被足球场的巨大吓住了,也可以说,是被足球场的鲜艳吓住了。草皮一片碧绿,碧绿的四周则是酱红色的跑道,而酱红色的跑道又被白色的分界线割开了,呼啦一下就到了那头。最为缤纷的则要数看台,一个区域一个色彩。壮观了,斑斓了。恢宏啊。姚子涵打量着四周,有些晕,想必足球场上的温度太高了。
看到这里,突然觉得这个孩子好可怜,一个从小被困在舞蹈室和教室里的孩子,没到过球场,没晒过太阳,人的个性又怎么可能会阳光?尤其是当大雨来临的那一刻,姚子涵第一时间捂住了脑袋,而米歇尔却敞开怀抱,仰起头,对着天空张开了一张大嘴。
米歇尔还一把抓起了姚子涵,开始疯跑。就是这一跑,将姚子涵身体里的某根神经给激活了,她甚至是对着米歇尔脱口喊了一句脏话。但米歇尔却不生气,而是笑了。
两个人笑了,都笑得停不下来了。暴雨哗哗的,两个小女人也笑得哗哗的,差一点都缺了氧。雨却停了。和它来的时候毫无预兆一样,停的时候也毫无预兆。姚子涵多么希望这一场大雨就这么下下去啊,一直下下去。然而,它停了,没了,把姚子涵光秃秃、湿淋淋地丢在了足球场上。
这大概是姚子涵长这么大以来最放纵的一次吧,她终于可以毫无顾忌随心所欲地做一回自己,可惜雨终究会停,她的人生又再次回归到沉闷的现实当中。
小说的结尾,姚子涵晕倒以后被确诊为“脑炎”,当她醒来之后,却满口胡言,但说的却不是中文,而是英语。这确实很讽刺,大姚夫妻花尽心思让女儿学习英语口语,这下子好了,女儿终于出口都是英语,然而却并不是他们所希望的那样了。
结尾虽然夸张了点,也魔幻了点,但是不得不让我再次感触,这种“卷”的教育之下,孩子的身心健康到底要怎么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我们想要培养的是一个像机器一样运转的全能型人才,还是要一个充满自信和阳光的真孩子?
最后看看标题,为什么要用大雨如注?大雨代表了什么?文中的大雨来得毫无预兆,因此可以说明大雨隐喻了生活中的变故的不可预测性,就像姚子涵的变故,大姚夫妻梦想的破灭,也是一样充满了不可预测性。
同时,我觉得作者还想通过大雨的洗刷,期待洗清人们蒙蔽的双眼,看清教育的本质,善待每一个处于成长中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