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孔庙大成殿孔子像的上方,有两块巨大的匾额,一块上书“万世师表”,另一块上书“斯文在兹”。“斯文在兹”匾额是清朝光绪皇帝题写的。
“斯”,这个。“文”,文化。“斯文”,这个文化,代指中国文化。“兹”,这里,代指孔子。“斯文在兹”四个字的字面意思是,中国文化都源于儒学创始人孔子这里。语出自《论语·子罕篇》。原文是: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翻译成白话就是,孔子在匡地被围困,说,“周文王去世之后,周朝的礼乐文化不都集中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灭绝这种礼乐文化,那就不会让我掌握这种文化了,如果上天不灭绝这种文化,那匡人能把我怎么样呢?”。这一章记载了孔子周游列国途中的一段虽是由误会引起,却也惊心动魄的故事。
据《史记》记载,季孙氏家臣阳虎开创了鲁国“陪臣执国命”的先例。他把持鲁国的政权期间,曾经带兵攻打匡邑,对匡人进行掠夺和残杀,匡人深受其害。八年之后,孔子周游列国期间,由卫国去陈国,经过匡地,孔子师徒一行吸引了路人的注意。当时弟子颜刻驾车,颜刻曾经跟随阳虎参加了当年攻打匡邑的战斗。颜刻也许是为了炫耀,他用鞭子指着远处城墙的一个缺口说,“当年我们就是从那个地方攻入匡邑的”。此话被一个在田间劳作的人听到了,匡人认识颜刻,看到颜刻与孔子在一起,孔子与阳虎相貌相似,以为阳虎又来了,于是立即报告其他人,把孔子师徒一行围困起来。在匡人的围困冲击之下,孔子师徒被冲散,当时形势非常危急。《史记》记载“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勇猛无畏的子路,甚至想保护老师,杀出重围。为了稳定弟子情绪,孔子对弟子说了以上的话。五天之后,匡人围困才解除。这段话既表达了孔子传承传统文化的无畏无惧的决心,使命必达的勇气,也表现了孔子对传承传统礼乐文化的高度自信。
孔子坚信礼乐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意思是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礼是对一个社会人的外在约束,音乐则能形成个人内在的修养。孔子深入研究了夏商周三朝的礼仪制度,认为周礼是对夏商礼制的发扬和传承。他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意思是周公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制,他制定的礼乐文化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推崇遵从这种礼乐制度。
孔子刻苦学习,是当时礼乐文化的集大成者。春秋时期社会变革迅速,孔子对礼崩乐坏的局面痛心疾首,他把恢复周礼传承周礼当成自己的使命。他认为,既然上天让我掌握了周朝的礼乐文化,就是要让我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传承这种文化,就是传承大道。既然天命要让礼乐文化传承发展,那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了的。后来孔子也曾经说过,大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大道不能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谁能够改变天命呢。
“斯文在兹”是对孔子之于中华文化巨大贡献的高度评价,透过“子畏于匡”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圣人在面对危难时的使命担当、勇敢无畏和乐观自信。
张洪山
二〇二三年十月于潍坊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