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当孩子遇到情绪困难时,他们对事件的理解往往都是碎片化的。描述事情的经过是帮助孩子将所发生的事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方法,特别是对于语言能力尚在发展中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
12 在孩子感受到失落、痛苦和恐惧时,如果有人可以陪伴、倾听和理解他,他就会有勇气向这个人袒露自己更多的负面情绪,这也是很多父母困惑的“为什么共情完以后孩子更加爱哭了”的原因。
13 共情并不意味着你要认同孩子的观点和行为。共情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精力专注于问题。共情还经常被比喻为“打开心门”,而当我们急于解决问题时,这扇门就会关上。
14 作为父母,你不见得接受孩子所有的观点和行为,但是你需要接受孩子所有的感受,即使他因为生气扔了东西,或者因为沮丧而要放弃。我们有必要向孩子传递一些信息:“我尊重和接纳你所有的感受,也尊重你表达观点的权利,同时,我也希望在尊重你的前提下表达我的观点以及对你行为的期望。”
15 共情并不意味着孩子的感受需要被过度保护,而是需要被认真对待。作为父母,看到孩子痛苦,我们甚至会比他们更痛苦——这恰恰是因为我们的内心不够坚强,所以剥夺了孩子变得坚强的机会。我们往往会拒绝孩子的情绪,因为它们会激起我们自己曾经熟悉的情绪——那些幼年时未能处理的情绪。所以,要想做到真正共情孩子、接纳孩子的感受,我们需要先共情自己、接纳自己,让自己首先做到既能享受快乐,也能承受痛苦。
16 6岁以前的孩子完全依靠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在你与他的互动过程中,你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你是有能力的,我对你的评价是好的,你也同样可以积极地评价自己。”
17 如果家长平时限制过多,或者没有关注孩子的需求,当他想要做一件事情时,要么是阻止,要么是不理会,这样孩子就会积压情绪,容易变得情绪化。
18 冷处理会令孩子产生被抛弃的感觉,会令他更加沮丧和痛苦。所以,冷处理虽然会暂时平息孩子发脾气的行为,却有可能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令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爱,他们要么会变得容易逃避和放弃,要么会变得更加爱发脾气。
19 事实上,3岁以前的孩子很难接受自己做得不够好的评价,他们也同样无法面对别人的批评,不希望别人说他不好。听到批评与指责,他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用情绪化举动表达出来。这是因为他们处于独立意识的萌芽和发展期,而且他们还不会像大孩子那样思考和解释,他们所掌握的表达方式很有限。
20 接纳孩子的哭闹和发脾气不仅仅是我们在育儿时所经历的挑战,也是我们自己要面对的人生课题。保持淡定,面对自己的焦躁不安,并非易事,但这一切都值得,因为你因此赋予了孩子体验和面对挫败的勇气与信心,无论孩子未来将面临何种困境,他都可以用这份勇气和信心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