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二年级上册《跳绳》一课有感

一、课堂亮点:以“规范”筑牢教学根基

本节课最突出的亮点在于“规范”,具体体现在学生习惯与教师示范两大维度,为低年级数学教学提供了清晰的实践参考。

(一)学生习惯:细节处见素养

1. 课前准备规范:学生的课本、作业本、草稿本、直尺、铅笔均有序摆放在课桌左上角,物品摆放整齐划一;且人手一本草稿本,书写工整,展现出良好的学习常规。

2. 计算书写规范:课堂练习竖式计算时,学生严格遵循“相同数位对齐、间距合理分隔”的要求,对进位点、退位点的处理也格外注意,基础计算习惯扎实。

(二)教师示范:精准引领学习方向

教师的板书示范极具指导性,从图示到格式,层层递进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1. 示意图绘制规范:讲解“小亮跳了多少次”时,教师先用直条表示“小红跳的48次”,再画出同等长度的直条,最后用红色直条标注“多跳的25次”,通过色彩与长度对比,让学生直观理解“两部分合起来是小亮的跳数”,顺势列出“48+25”的算式,清晰呈现数量关系。

2. 数线图运用规范:分析“比48多25”时,教师在数线图上48的右侧标注“增加的25次”,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判断“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用加法”,将抽象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具象的图形语言。

3. 竖式书写纠错规范:巡视时发现学生“个位满十未向十位进一”的问题后,教师通过拍照展示、全班讨论的方式,示范规范的竖式格式,强化“满十进一”的计算规则,纠错与示范同步推进。

(三)课堂结构:逻辑清晰,环节完整

整节课遵循“听算热身—情境提问题—自主画图分析—小组交流—集中展示—解决问题”的流程,先解决“小亮跳数”,再推进“小东跳数”,最后梳理步骤,环节衔接自然,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节奏。

二、待优化之处:聚焦“节奏”与“细节”

1. 教学节奏失衡:前两个例题用时过多,导致“解决问题方法梳理”环节仓促,且缺乏足够的练习反馈时间,出现“头重脚轻”的情况,学生难以通过练习巩固所学。

2. 板书细节缺失:未呈现课题;算式后未标注结果与单位;对“写答句”的意识渗透不足;未提炼“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未能形成清晰的解题模型,不利于学生后续迁移运用。

三、优化建议:让课堂更高效、更扎实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青年教师的成长需求,提出两点优化方向:

(一)调整课堂结构,优化时间分配

1. 例题用时差异化:无需平均分配两个例题的时间。第一个例题(小亮跳数)可预留15分钟,深入学生群体了解困难点,集中示范“示意图、数线图”两种方法,并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虽图不同,但核心都是‘求比48多25’”;第二个例题(小东跳数,比48少9)可压缩至8-10分钟,重点引导学生对比“多与少”的差异——数线图上“比48少”在左侧标注,直条图长度短于48,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用减法”。

2. 预留充足练讲时间:梳理解题思路(5分钟)后,安排10-12分钟练习:2道竖式计算(巩固计算规则)+1道基础解决问题(强化解题步骤)+1道提升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挑战),实现“学练结合”,及时反馈学习效果。

(二)加强示意图对比,深化意义理解

本节课的核心是“用示意图理解数量关系”,需强化对不同图示的对比与共性分析:

1. 对比“相同点”:引导学生观察“小亮”与“小东”的示意图/数线图,发现“均先确定‘标准量48次’,再根据‘多/少’确定位置/长度”,让学生掌握“先找标准量,再分析关系”的解题关键。

2. 区分“不同点”:通过直条长度(长/短)、数线位置(右/左)、计算方法(加/减)的对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加法对应‘数量增加’,减法对应‘数量减少’”,让抽象的加减意义与具象的图形结合,为后续解决复杂问题筑牢基础。

舒老师作为入职仅2年的青年教师,本节课已展现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与良好的课堂把控能力;若能在节奏与细节上进一步优化,课堂的实效性与指导性将更上一层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