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们,同学们:
感谢我们经济管理系组织这样有意义的、有创意的读书分享会,邀请我以读书人的身份做一个分享。跟我推荐的这本书一样,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特别有情调的、沉浸式的阅读分享活动。
《教育的情调》是一本关于教育现象学的小书,也是一本我读起来特别有感觉的书。作者马克思·范梅兰,是教育现象学的重要开创者。对于现象学哲学,可能大家比较陌生,但是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及其蕴含的哲思,感受得到的温度,却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所以,它也被推荐为教师和家长的枕边书。
简单地说,现象学可以理解为一种"回到事情本身"的哲学方法,它关注的是我们“直接经验到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理论,需要教师成为一个观察者、好奇者、启发者。
有个著名案例,范梅南让教师回忆自己学生时代最难忘的时刻,发现多数人记住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某个充满情感张力的场景(比如老师悄悄塞给自己一块橡皮)。同样地,我也问过很多老师跟学生记忆最深刻的时刻,也是一些有着情感流露的时刻,比如感冒时的一杯水、比赛获胜时的一次击掌、伤心时轻轻地拍拍肩膀加一个温暖的眼神,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觉得很幸福。这就给到我们一些启发,在跟孩子们的相处中,或许可以多多营造一些充满情感张力的温暖场景,让关系紧密连接,教育的影响就可以发生并持久存在。
这本书特别重视“教育的敏感和机智”。但如何获得呢?沿用现象学的原理,我会想到,若是教育者有着被好好对待的经验,他们就可以去获得、生成这样的敏感性和机智。他们也许会说:“这种体验真好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想要去这样的靠近人,关心人,一如我被如此对待的体验。”这样由心发出的动力和知识,让我们愿意去尝试,孩子们也可以感受得到。
这学期到一个班级上课,我请教研组安排一个看起来比较困难的班级。我确实没有办法让长期晚间睡眠不足的孩子在课堂上精神抖擞,让多少年来在课堂上受挫的他们马上有成就感。我也有受挫、费劲的感觉,也有惋惜、无奈的感觉。但心中会有一种相信、包容,想要在他们一点点小小的回应中、努力中,去看见和鼓励他们。有一个孩子写到,若是发生战争,他要去当兵保家卫国,你会感受到他的热血和担当。有个孩子画了一片坟墓和月亮,细细访问,原来才知道他曾经历过几次亲人去世的创伤,便忍不住要去体会和鼓励一下他。在他们关键的表达那里停一停,去好奇一下,或许我们的距离就拉近了,教育可能就发生了。
同学们,这本书看起来是适合教育工作者及父母成人阅读的。但是,其蕴含的思想精神,体现出的教育美和教育爱,远远超越了成年与未成年的界限;其对生活事件现象的描述特别亲切、曼妙,值得大家共读共享。品味其中的内容,不仅仅是体会到一份“教育的情调”,更可以让同学们增添一份“青春的情调”。
同学们或许可以关注自己的行为表象和当下的体验,感知自己为何是现在的感觉、现在的体验以及现在的行动。如大家再有一些智慧,也可以去反向体会到作为成人的父母和老师们他们的状态和体验,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反哺关心我们的成人们,做老师的老师、父母的父母,帮助和影响他们成为更好的老师和更好的父母。
最后,悄悄告诉大家,准备分享前,我投喂Deepseek帮我写了好几个版本的推荐语,都没有合我心意,不过,它提出的这个主题还很不错,也做为今天分享的结束语吧:《教育的情调》——让教育成为温暖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