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疲劳
我们继续聊聊,同感共情。当咨询师在与来访者互动的过程中,过度使用同感共情技术,会本能的感觉到疲劳和烦躁。
用中国的一句俗话讲叫做“听评书落泪,替古人担忧”,而当咨询师过度表现自己的同感共情时,他就可能因为严重透支个人的情感而变的烦躁抑郁。
这会导致咨询师对来访者的表现出更多的阻抗和反移情。有人用“同感共情”疲劳来加以描述,它泛指由于过多关怀他人而产生的疲劳感。
突出表现有:当来访者取消推迟某次治疗时咨询师会感觉如释重负;对治疗缺乏精力;对来访者疗效缺乏兴趣;反复考虑自己是否选对了职业或者是想改换工作。
在严重情况下,咨询师可能会有各种阻抗,比如迟迟不回来访者电话;不重新安排或暂时取消治疗;对治疗结果表示怀疑;对来访者表现出更少的热情。
凡此种种都应该引起咨询师的关注,并通过寻求督导和自我放松来加以缓解。
听评书落泪,替古人担忧。感觉我生活中,确实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以前听过一个统计,说人的烦恼80%是没价值,也没意义的。
一部分在为过去的事情担心,一部分在为未来的事情担心。 归根究底,这种担心没有道理也没有意义。既不能改变过去,又无法确定未来。
能做得就只有当下,处理好当下的问题。就像过度共情,需要的是缓解,练习放松,给自己设计一套方法,让自己感觉好。
案例
书中在这里给了一个案例,名字叫怎么回应来访者?
来访者说:我女朋友不顾我们多年的恋情,居然与其他人搞到了一起,把我给甩了,我真的恨不得把她和那个狗男人一起给杀了。
书中给出了五种回应方式:第一种,没有同感共情:你怎么可以这么想?咨询师这样回应,完全是找死的节奏,没有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感受,直接这样说,会让矛盾激化。
杀人要偿命的,难道你不懂?杀人偿命,每个人都知道,但是完全的理性分析,对方一定听不进去。因为没有理解,没有共情,他听不进去任何的话,哪怕是真理。
“难道你不懂”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你是不是蠢?是不是猪?是不是智障?代入一下,再体会一下,这句话的攻击性。
第二种,同情式反应:你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可心的女孩子,就被人抢走了,真是不幸。或你们相爱了那么久,怎么能说断就断呢?真的太不可思议了。
当我写出这句话时,感觉它好像从我嘴里说出来的,以后要忌嘴,不能随便乱说。尤其是这种话,没有尊重体察对方的感受,话中带刺,让人听了很不舒服。
这种同情,有种居高临下的感觉,提醒自己,告诫自己:总有些我不知道,对方却清楚的事。来访很优秀,能做心理咨询,收入应该很好,有资源和能力。
第三种,移情式反应:我当初的女友就是被抢,所以我非常理解你的心情。或谁没失恋过,大家的感觉都是一样的酸楚。
这明显是把曾经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了来访身上,完全以自我的体验来感受他人的内心冲突,结果陷入主观武断。
这让我想起了身边某人,听他人描述,代入自己感受,主观判断,得出自己的已知结论。听上去很有道理,却缺乏对对方感受的体察。
当自己代入来访者角色,就会对咨询,对细微差别,感受特别深刻。一定要增加个人体验,有了这些,才能感受到那些细微的感知。
第四种,热情式反应:不就是与女友分手了嘛,不要紧,我帮你再找一个。或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单恋一枝花。
与这类型的人相处,完全能感受到对方的热情,却不尊重来访的感受,想帮助他,未必理解对方的意愿,往往让人反感。
咨询中,一定要尊重对方的感受,否则做什么都是让人反感的。尊重认可接纳对方的感受,哪怕他说:我在给人下毒,我在自杀。
第五种同感共情式反应:处在你的境地,我想我也会有同样的冲动。或这种想法是人之常情啊。
这是高级的策略,同感共情,理解接纳对方的感受和态度。但并不同意对方的做法,接下来就是表达区别,不同看法的时候了。
学习心理咨询,是一种能力训练。包括但不限于对倾听,提问,回应,共情,理解,洞察,自省,技术,测量等。对不同能力的训练,量变产生质变。
关于成长,我一直在路上。谢谢你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