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里克森理念中,两个关键时期,一是0到6岁,另一个是青春期。凡是打不死的都会让你变得更强大。上节课讲的婴儿口欲期,除了提供相关的营养之外,还有温度,睡眠及抚摸等,后来会形成乐观的性格,信任与希望,一个母亲对于孩子和一个宗教对于一个人在本质上是差不多的。时间前景对时间混乱,信任对不信任,互相承认对我向孤独。0—1.5岁,两个阶段,以长牙齿为分界,口腔前期(不满足的话,依赖),口腔后期(不满足的话,攻击)。肛门期人格,顺利度过,创造性,果断。反之,前期,会导致,无条理缺乏责任感。后期, 过度整洁,吝啬,容不下不同意见,坚持己见。唠叨,意识里边是为孩子负责,潜意识里边是害怕孩子成长,离开自己。不要把孩子与自己捆绑在一起,更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意义。
一、儿童期与角色预期。儿童对物品的归属与占有欲,不是自私,认为都是我的。发展坚定的自我。鼓励孩子之间协商,发展自尊,友谊。主动性伴随侵入性,鼓励孩子去社交,有边界感。性别认同方面,出现性别倒错。这一阶段,主动性对内疚,不要过多的去评判,不要过多的去中断儿童的游戏,会导致内疚感。大闹天宫期,孙悟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齐天大圣还是弼马温,不知道我是谁?天宫代表包容,超出边界,就会惩罚,代表父母树立边界。重新理解我们的神秘,对我们的生活进行平衡调和,正如荣格说过,当潜意识里的东西没有变成你的意识,就是你的命运。
二、我该怎样帮助你,我的孩子?举例:女孩,说脏话,尿床,闻别的女孩头发等等。父母小生意,比较忙,女孩跟民工子女,比自己小的孩子玩…解释:性别角色的错乱,退化到婴儿期。
三、生命是一篇完美童话或者一个拙劣散乱的叙事。整本书共读是对儿童人格的一种刻意雕塑。晨颂只是一种浸润。一个学期进行整本书共读,或者是童话剧表演,会给孩子带来内心可见的变化。故事与自居作用,榜样和镜像。外化的道德选择,足够长的心灵刻度,特写的长度决定教育在心灵中的深度故事和生动的形象,而不是用直接的训诫来实现引领人生的目地。
四、心灵重建。1.叙事疗法。写作即反思,写作即质量。用叙事疗法对他进行长久治疗,要求从他幼年的经历中,找到更为积极的因素,要中断它的退化,要求用大量的类似经历的积极故事对他进行暗示。2.要用外化疗法来进行,让她替别人做出正确的选择。3.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家长深度配合,一定要培养他的女孩意识。在童话剧中让他扮演女孩的角色。永远不要把一个问题道德化,而是心里问题。
1.故事疗法。让她在动人的故事中,在命运相似的主人公的选择中,一次次寻找自己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