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科学小品的路径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曹公奇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筛选、概括主要信息,理清说明顺序。
2.理解并掌握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教学安排:
拟用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阅读课文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那么,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写的《大自然的语言》一课。
大家先浏览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提醒学生,通过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课文主要内容)
二、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1.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呢?这是一门什么科学?请给它下个定义。
预设: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物候学。
物候学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的一门科学。
(由题目入手,首先明确课文说明的主要对象。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归纳概括)
2. 围绕物候学,课文主要说明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每一段都用一句话概括其内容。
预设:
①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在更迭。
②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④物候观察使用生物对农业很重要。
⑤举例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
⑦影响物候因素之一是纬度。
⑧影响物候因素之二是经度的差异。
⑨影响物候因素之三是高下的差异。
⑩影响物候因素之四是古今的差异。
⑾物候学对于农业的意义。
⑿照应开头大自然的语言。
(引导学生提取每段主要信息,概括段意。符合每段内容即可)
三、梳理结构,理清顺序
1.梳理文章结构
我们提取并概括了每段的主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将这12段的主要内容,根据说明内容进行进一步地合并概括,梳理全文的说明结构。
预设:
①-③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④-⑤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⑥-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⑾-⑿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引导学生学会归纳概括,也就是理清了文本结构)
2.理清说明顺序
本文属于哪类说明文?怎样理清其说明顺序?
预设:
事理说明文,是介绍科学道理的,所以,它要遵循事物的因果、递进等关系的逻辑顺序,也就是事物内在联系和认识事物的规律。
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四个部分按照认识事物的规律一一介绍,先说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接着说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别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种因素,最后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这四个部分基本是按照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是怎样的特点、研究的意义这样的思路来写的,这正是认识事物规律的顺序,因而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小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及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这是常见的说明顺序之一。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好理解,逻辑顺序较为抽象,是个难点,引导学生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去理解,重点理解全文说明顺序和第三部分说明顺序)
附:板书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说明方法
事理说明文,要将事物的科学道理讲清楚,就需要用一定的说明方法。我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为什么要用这些说明方法?
预设:
1.举例子:第5段,举例说明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另第2、3、7、8、9段,都有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举例子,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表达的意思更明确,读者更容易理解。具体,明晰,真实。
2.作比较 :第5、7、8、9、10段都有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鲜明,突出,具体。
3.列数字:第5、7、9、10段都有列数字,这种说明方法能准确客观地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更能体现说明文的准确性。准确,严谨,具体。(表示年月等时间的词语,不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作引用:第2、5、10段都有做引用的说明方法,或引用谚语,或引用有关资料,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更具说服力。充实具体,有说服力。
(说明方法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具体使用出发,了解每种说明方法的特点,理解其作用。可以变换形式,把用说明方法和不用说明方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从而加深理解其特点与作用)
二、体味语言特点
1.明确文体特征
前面我们说了,这篇文章属于事理说明文,是从说明内容角度理解的。如果从它的文笔、语言角度看,它属于哪种文体呢?
预设:
科学小品文,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的语言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科学小品文以准确性说明为前提,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引导学生做一归纳,教师适当补充,从而明确文体特征)
2.体味语言特色
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的重要特点。比较第1段与第10段,说说它们不同的语言特点。再看看课文中哪些语言还是体现说明的准确性的,哪些是体现说明的生动性的,分别是怎样体现的?
预设:
(1)语言的准确性
例1.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此外”与7、8、9段的照应,无法删掉;“还”也是与上面三段的并列,换成“更”就有递进的意思。)
例2.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应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气温、温度等”限制气候条件,无法删掉;“也”表示与前一句并列,无法替换;“对于生物”表示限定,无法删除。)
例3.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加点一句,补充说明还有特殊情况,不能绝对,这句不可缺少,也无法与前面的句子颠倒语序。)
词语(含修饰限定语)不能删掉、替换;
词序、句序不能颠倒、调换;
句子意思完整精确。
(引导学生,从具体用词、句子的细致分析品味中,体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语言的生动性
例1.第1段的记叙描写。(与客观说明的表达方式比较)
例2.第2段中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与不用修辞比较)
例3.第2段农谚的引用。(与一般说明比较)
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的运用;
古诗词、谚语等的引用。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入手,通过比较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并理解科学小品文的语言为什么要生动。)
三、拓展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朱泳燚写的《看云识天气》一文,并与本课从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方面加以比较。
附: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