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学习复习(12.15、12.16)
本周学习了《颜渊篇》的第15至18章。首先复习前两章。
12.15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白话】先生说:“君子在一切的人文上博学,又能归纳到一己当前的实践上,该可于大道没有背离了!”——钱穆《论语新解》
王阳明《传习录》记: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请开示。”先生曰:“‘礼’字即是‘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隐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约礼只是要此心纯是一个天理。要此心纯是天理,须就理之发见处用功。如发见于事亲时,就在事亲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事君时,就在事君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富贵贫贱时,就在处富贵贫贱上学存此天理;发见于处患难夷狄时,就在处患难夷狄上学存此天理;至于作止语默,无处不然,随他发见处,即就那上面学个存天理。这便是‘博学之于文’,便是‘约礼’的功夫。‘博文’即是‘惟精’,‘约礼’即是‘惟一’。”
徐爱问:“先生将‘博文’看做是‘约礼’的工夫,我深入思考后,还是没有领会,请您稍微指点下。”先生说:“‘礼’字就是‘理’字。理的显现,看得到的称之为‘文’,隐而不见的称之为‘理’,就是一个东西。约礼就是要使得人心纯粹呈现为天理。要使得人心纯粹呈现为天理,就必须在天理显现的地方用功。比如天理在奉养父母时呈现,那么就在奉养父母这件事上学习存养天理;天理在侍奉君主时呈现,就在侍奉君主这件事上学习存养天理。天理在身处富贵贫贱之时呈现,就在富贵贫贱之中学习存养天理。天理在身处危难和未开化之地时呈现,就在身处危难和未开化之地时学习存养天理。至于行动静止言谈沉默之中,无处不如此。天理呈现在哪里,就在哪里学习存养天理。这就是‘博学于文’,也就是‘约礼’的工夫。‘博文’就是‘惟精’,‘约礼’就是‘惟一’。”
此章“约之以礼” 和首章“克己复礼”呼应。
所以,博文、约礼不可偏废,是知行合一的关系。为人处事,修身养性,要时刻检查自身是否犯了将两者分开的毛病,如果是就要及时修正。孔老夫子博文约礼的大智慧影响中华数千年,后代人要正确理解他所说的含义,处处存养天理,处处做工夫。
12.16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君子之于人,嘉善而矜不能,又复仁恕,故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也。小人则嫉贤乐祸,而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故曰反是。
王阳明《大学问》:阳明子曰:“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若夫间形骸而分尔我者,小人矣。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与天地万物而为一也,岂惟大人,虽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顾自小之耳。是故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之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孺子犹同类者也,见鸟兽之哀鸣觳觫(hú sù,因恐惧而发抖),而必有不忍之心,是其仁之与鸟兽而为一体也。鸟兽犹有知觉者也,见草木之摧折而必有悯恤之心焉,是其仁之与草木而为一体也。草木犹有生意者也,见瓦石之毁坏而必有顾惜之心焉,是其仁之与瓦石而为一体也。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是故谓之“明德”。小人之心既已分隔隘陋矣,而其一体之仁犹能不昧若此者,是其未动于欲,而未蔽于私之时也。及其动于欲,蔽于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则将戕物纪类,无所不为,其甚至有骨肉相残者,而一体之仁亡矣。是故苟无私欲之蔽,则虽小人之心,而其一体之仁犹大人也;一有私欲之蔽,则虽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犹小人矣。故夫为大人之学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明其明德,复其天地万物一体之本然而已耳。非能于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王阳明说:所谓大人,就是能将天地万物都视为一体,所以在他看来,我们全世界的人其实都是一家人。如果你做不到,硬是要分彼此,那你就还不是个大人。大人能把天下视为一家,不是他更聪明,想出什么你想不出的道理来,而是他内心深处的仁心本来就是这样。其实小人物也一样有这颗仁人之心,只是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好,自己把它弱化了。所以大多数人看到一个还不懂事的小孩向井口走去,就快掉下去的时候,都会自然地紧张、害怕、担心,都会触动其所谓的恻隐之心,原因就是他在这一时刻,内心的仁和这个小孩融为一体了。小孩还是同类,没什么奇怪的,但其实即使我们看到鸟兽的哀鸣、草木的凋零、甚至是一幢精美建筑的倒塌,我们也会动这恻隐之心的,所谓:一花一石如有意,不语不笑能留人。产生这种情感的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仁与它们融为一体了。人类内心中的那个仁,是每个人都有的,与生俱来的,这就是这里讲的“明德”,也是孟子讲的“性善”!
本章依然是对《颜渊篇》“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进行展开,与首章呼应。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或者志于道,要有自己的主心骨,不要随意被私欲牵着鼻子走。即使遇到一些宵小,我们也要端正自己的态度,比如用行动去感化他们,帮助他们,当然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让自己受到坏的影响或蒙受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