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学心传梳理:论意篇(2)

(2)

脑子如轴,气与形如轮,轴一发动即不再动而静静地只是掌握方向,转动的是轮子。所以脑子一发动后即静,若是一直在动即易混乱,所谓脑子灵活,不是因为多动而灵活,是因为感觉灵敏的缘故。

脑子之心意皆静,静中虽有动,但动少,静为体而动为用,故车之轴,为发动之先动,既动而为静。气、劲、力为动,有静但动多,以动为主且以静为根,如车之轮,被动而常动。

阴阳不能自为阴阳,如同果核内之二仁,中间有一点子东西,有一点灵,没有这个果子就开不了核。在人而言,脑子中最精华的就是心意;阴阳之中,灵为主宰,欲开则开,欲合则合,操控阴阳的就是此中、此灵。

脑子之中心为核,此处与丹田、会阴连成一线,一发动而一起发动。脑子、丹田、会阴之开合、动静、松紧,皆以此一点神灵为枢纽;“气以直养而无害”,指的是这三点连成一线,而且要直才有功效。由此一点神意,外现为眼法,气旋出到五指时,必须鼻尖对食指,眼睛注视中指上一点,中气才能连而不断,五指才有力量,气劲亦才能到。

太极为丹田,无极即脑子,自无极而生太极,即神生意,意存丹田。故无意为始,有意为母。

意,即脑子,拳理上即为神、心、意念。意念领导,即导引术。入静,必意到才能气到。气,肺脏;精,肾脏。炼精化气,燃烧肾水为气体。炼气化神,精不外泄,即气满而神足。练神还虚,无思无虑,即静修。

练武关系一个人的一生,身心性命皆在其中,此所以有别于其他运动,是因为其中还有生命的精炼与提升的意义在里面。

一身合一是一个大原则,做人、做事、练武、修身,都不离开它,能合一就是大成功。生理、拳理、人事之理,其实暗中相通,一悟则十悟、百悟;练拳和修炼自己的生命、人生、是同一件事,不能分割。

无极象腹(地基,需要安静,不可乱动),太极象脐(发动在此),两仪象两肾,四象象四肢,六十四卦象四肢指节和八肢节。练一身小天地,眼随手、手随腰,渐到忘我,超乎物外。一出手势子皆小,但意思作用皆在其中。圈子越小,势越低,用时一动,周身皆手,皆是锋刃,见肉分枪在此,所发皆为寸劲。

七窍通万物。七窍畅通,才能到达脑子,人之聪明伶俐,在乎七窍之灵活。七窍中,口鼻影响五脏大,耳目影响脑子大。脑子放松,则耳目通;五脏放松,则口鼻通;筋骨皮肉放松,则毛孔通。人能如上一切,有形、无形皆松通,才能吸收、容纳万事万物,山藏海纳。

脑子练拳要调到先天无极,由天根上来,培养脑子充足后再神气精往下。故曰,先求身藏若虚,再求任督循环,即是皓月当空。

无念,如练辅助器材,如学生背书包,意不在此,则不觉其重,反之则越来越重,当忘之。凡此,都有自然的轨道,从有意识调到无意识,上了轨道就不用管它了。

练拳当虚纳,拳中听劲,要喜听以知彼,揉化黏劲,善受纳横冲直撞之暴力。而任何拳法,亦莫不内纳一口气,求内部之清静空虚。有无极之象,才能容纳千卦万卦,包罗万象。

古代儒家学问有止、定、静、安、虑、得的阶梯功夫,其中又以“知止”为最难。万事万物,先求立身立命,以修身为始,先修好自己,再对外努力,最后才能恰到好处,合乎生理、力学、人事、天地之理而止于至善。

人能明白自身、自立,才能之所行止。人愈透视万物,愈能看穿一切真相,最怕的是不明不白。止,如址,是落脚处,如稻种择地下种,不受教导不能知。

脐下生机止定静,脐上脑子才能安虑得,周身无一处不放松,定的功夫是“晴空万里、大地回春”之意,养心在无欲、无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