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得/《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3

今天早上,共读了问答四和问答五,刘老师设置了一下三道导读题:

1.改变观课议课“萝卜炖萝卜”现象,以“坐井观天”为喻,一需要小鸟,二需要看到天空,三需要突破井口的向往,分别指什么?

2.我们一般都看名师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作者认为应该向名师的课堂教学学哪些?

3.关注行为背后的观念和假设,这部分的案例分析“触目惊心”,你最大的触动是什么?

第一道题的回答围绕问题四,平时老师们在一起议课,好像一直没有高人高见的引领,像是在萝卜炖萝卜,怎样避免这种现象呢?

陈大伟老师用了坐井观天的比喻来解释这种现象。想避免萝卜炖萝卜的现象,需要让青蛙看到天空,知道有天空的存在;需要有一只能引领青蛙看到天空的小鸟;需要青蛙有跳出井的想法。

对应在观课议课中该如何解释?怎样才能找到一只小鸟做专家引领?大伟老师这样建议:“议课的时候,我们可以唤醒过去的经验,引入专家的视角与意见”,借鉴和参考名优教师的做法。也就是说我们身边可能没有专家,但我们的经验中有过专家,我们可以在议课时打通当下和过去的阅读,把当时的课堂和专家的课堂联系起来。并对专家的做法进行开放,深入的对话,形成可迁移的理论。

刘老师的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

小鸟当然就是那个比青蛙的见识高,见过大场面的人物;或者就是专家,或者是推你出去见专家的那个人。这些见过世面的人物会在你眼前打开一片新的天空。

天空就是理想的课堂,是像专家一样思考,像专家一样上课,在这样的课堂,学生得到成长,素养得以提升。

跳出井口的意识是老师对自我的成长的追求,不满足于现状,对当下的自我不满意,渴望遇见,渴望成长为更优秀,更完美的自己。

有成长的动力,有引领的专家,有理想的课堂模式,青蛙就可以跳出井口,看到更高远的蓝天。

怎样才能观察和学习名师的课堂呢?

陈大伟老师这样描述:“在教师清晰的教学指令(学习对象明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合适,检查方式正确)下,学生通过默读、思考、勾画、交流等学习行为,达成理解课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方法的教学目标,取得教师期盼(假设)的学习效果。”

读完这句话,我想到昨天下午的课堂。我带着学生巩固了字词,让学生自己开始阅读课文圈画,继续六要素。下去转的时候发现至少有1/3的孩子,目光茫然,还没有开始看课文,有点发火,觉得是学生听不懂指令,有一部分学生心不在课堂。课堂现象的背后是深层的课堂原因,为什么没有听到指令?抛开学生的原因,教师有没有原因? 有!我的学习任务不够明确,在下任务的时候和刚才讲课的语调语气是一样的,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二是检查的方式不明确,只是让学生劝化,并没有指出怎样检查,任务没有具体到每个人,学生便有了偷懒的借口。所以自然达不到老师期盼的学习效果。用观察的视角,研究的态度去看待课堂现象,变少了,埋怨,多了研究。

我们观察名师的课堂,看到名师好的教学行为的同时,更要思考,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我们怎样能把他的教学策略迁移在自己的课堂上?我们观察名师课堂,不是看他的行为,而是看背后的教学观念,学名师的理性思维,它的教学路径,教学策略。

理解了明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依据,假设和策略,迁移运用到自己的课堂上,才算是学到了该学的东西。

读到此,终于明白了语文老师要搞教科研的原因,就是跳出纷繁复杂的现象,找到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达到抓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