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第一⑩-⑪
⑩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⑪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禽问于子贡曰”,子禽,这个人颇具争议,有的人说,他是孔夫子的学生、弟子,有的人说不是,所以子禽在这里我们就不做过多的介绍。我们说一下子贡。子贡,端木赐,字子贡,是孔夫子的得意门生,儒门十哲之一,他在学术方面是很有建树的,以口才著称;第二个方面在为政,子贡曾做鲁国和卫国两个诸侯国的相;第三,经商方面,子贡颇有建树,是孔子所有学生之中的首富,在鲁国和卫国也是富足之人。孔子形容子贡用了一个字,达,说子贡做事情非常的通达,非常的圆融。我们后人有一句话,是来形容子贡的,“端木遗风”,是用来形容子贡诚信经商的风气。
综上所述,子贡在为学、为政、为商,三个方面,都有他自己显著的成效,是孔子非常喜爱的一位门生,同时子贡也是非常尊重师长之人,在孔子去世之时,子贡没有在身边,其他的弟子守丧三年而去,而子贡守丧六年。
我们在孔林的时候,就是孔家的墓地,在孔子墓的旁边,有三间茅草房,叫做子贡庐墓处,就是来纪念当时子贡在这里为老师守丧六年的故事,到了子贡晚年之时,致力于办学,做学堂,教化学生。
“子禽问于子贡曰。”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个对话,子禽在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我们先讲夫子,这两个字的含义,在春秋以前,只有做过大夫以上的人,才能被称为“夫子”。孔子是做过大夫的,所以他的学生都称孔子为夫子,在以后孔子即使不再做官,所有的学生也称孔子为夫子,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遗传下来,只要是老师的人,都被称为夫子,但是在孔子之前不是这样的,只有做过大夫的人可以被称为夫子。
所以夫子这两个字,从某种含义上来讲,也是从尊重孔子、尊师重道开始,所有的老师都被称为夫子,也就演变了到现在,我们一称为夫子,就是老师的意思。这个时候子禽问子贡:“夫子至于是邦也。”说夫子走到了哪个国家,“必闻其政”,一定会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求之与,抑与之与”,这个时候开始问了,说夫子走到每一个国家,一定会听到这个国家的政事,就是关于政治的事情。“求之与”,是夫子主动问的,“抑与之与”,还是别人主动告诉夫子的呢?这个时候我们来看看,子贡如何说的。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这句话非常的巧妙,子贡没有说夫子是主动问的,还是别人主动告诉的,而讲了里面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和品质,说夫子是“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我们先来看,“温、良、恭、俭、让”,是一个人做事情的态度。温,面貌是温和的,是和顺的。良,心地是善良的。我们先讲一讲,何为心地善良,行不犯物,不犯人。就是我们的行为是不冒犯他人的,不冒犯任何事情的,这个是心地善良的表现。如果我们内心不是善良的,不是温和的,就很容易和他人起冲撞,很容易冒犯到他人的事情。
恭,恭敬有礼。什么叫恭,不逆为恭,就是我们做事情不逆着来,都是恭顺有礼的样子。俭,去奢从俭。无论我们的生活,还是言谈、行为都是俭的。比如说生活用度是节俭的,说话也是节俭的,没有过多的浮夸,言辞达意即可,我们的行为也是简约有礼的。让,是一种谦让的态度,先人后己称为让。我们的行为是非常谦逊的,我们的想法都是先满足他人,然后才是自己,这叫先人后己。
正是因为夫子具备了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的特性,“以得之”,别人自然就愿意和夫子讲这个国家的事情。我们看看,当一个人外在体现出来的是,温、良、恭、俭、让,说明内在他是有仁德的,只有我们一个人内在是有仁德、有修养,外在才能体现出来温、良、恭、俭、让的态度。
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为何走到哪一个国家,都愿意以政事和孔子相谈,因为他是有仁德的,有修养的,我不必担心把事情告诉给对方之后,带来什么样的伤害和不好的后果。因为这个人做事,他是严谨的,他是有修养的,不会起到坏的作用,否则一定是不敢讲的,并且他是有学识的,有智慧的,当我把这些事情讲给对方之后,对方可以给我好的建议和见解,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就愿意和对方去倾诉。
包括我们到现在这个时代当中也是一样的,去看看我们自己愿意把自己的事情和什么样的人去诉说,去征求什么样人的意见呢?这个人他一定是有德行的,有修养的,有智慧的,不乱讲话的,恭敬有礼的,我们一定愿意和这样的人去诉说我们的困境,去找这样的人出主意。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子贡说,孔子的求,和其他人求的方式不一样。这句话非常的有意思,你说是孔夫子求来的吗?也是,可是并不是他主动求来的,而是靠自己的“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所以孔夫子的求和其他人的求,是不同的。
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延伸下来我们要怎么用。比如说我们在工作当中,要想求得升职加薪,其实很简单,让我们自己具备,温、良、恭、俭、让,这些优秀的品质,自然就以得之了;比如说我们去经商、做生意也是一样的,当我们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别人是认可我们的,是不是自然就会来到我们这里消费,自然就会成为我们忠实的顾客,这是靠我们自己的行为所得到的;夫妻之间的感情相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自己身上有优秀的品质,我们自己身上有自己的价值体现,我们不需要担心感情失去,自然就会得到很好的感情;我们和朋友相处之道也是如此,我们有自己的价值,自己的品格,这个时候别人自然就不愿意离开我们,而愿意和我们相交往,我们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朋友的关系,否则我们要是反了呢?就会不停地向外求。
我们走到一个国家,你主动去问人家的政事,人家是不是不愿意告诉给你呢?可是孔夫子不用问,人家自然就会找他来诉说,来找他指点。我们在生活当中更是如此,当我们主动向外攀缘的时候,一定是不长久的,并且守不住,我怕失去朋友,我怕人际关系不好,反而让我们的人际关系会变得不好,因为我们自己身上没有那些优秀的品质,我们没有懂得修身为本,没有让自己变得更有价值。
我们在一个企业当中,我们担心被辞退,是因为我们自己不懂得修身,我们自己身上没有良好的品质,没有体现自身的价值,这个都是向外攀缘、向外求,所以得到的结果一定是累的;两个人在感情的相处当中也是一样的,对方太过于优秀,而我觉得自己不够漂亮,我觉得自己的事业不够好,担心对方离我而去,所以我们就会生活在这种恐惧、忧虑和担心之中,哪有轻松自在可言呢?
整个这段话,给我们阐述的道理和意义非常深刻,我们一定要懂得向内求索,让自己去修身,“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自己有了自己的能量,有了自己的智慧,有了自己的学识,有了自己做人的根本品质,有了自己的价值,这个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求的,一切自然而然地,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在观其志,我们先讲志,在心为志,在心里的思想、思维、精神、处事的风格、价值观,这都叫心中的志向。“父在观其志”,这句话它是有时代背景的,在那个时代父亲还在世,身为子,是不会主家里的事情,我们这个时候就要观其志。因为父亲在,轮不到自己出来主事,我们只能去看他心中的志向,去看他的心中理想,去看他的思维和价值观。
“父没观其行。”当父亲不在了以后,我们就要去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了,因为当父亲不在的时候,自己就要出来主事了,自己出来主事的时候,我们就不光要看他的心中所想,不光要看他的志向,还要看他做事情的行为,这句话它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
到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如何应用呢?“年幼观其志,年长观其行。”说我们看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我们去看他心中有没有志向,有没有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有没有自己将来想要达到的状态。“年长观其行”,他长到一定的年龄,可以独立工作的时候,我们就要看这个人的行为了,看他的做事风格。因为我们现在的时代不同了,当一个人成年以后,就要出来自己工作了。
我们了解了这两句话的含义,我们家里如果有孩子,我们要懂得如何引导和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在他年幼的时候,我们要观其志向,看他心中有没有志向,有没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有没有一种思想和思维方式。
如果我们从小不给他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不能引导他有一个良好的志向,将来这个孩子的行为必有偏颇。心中有志,我们的行为才能有尺,如果他心中是没有志向的,没有自己的思想,长大以后一定是人云亦云,他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准则是什么,也不知道该去做些什么事情。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我们刚才讲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当父亲去世以后,三年还不改父亲的行事作风,可谓孝矣。古代的礼节是守丧三年的,这三年我们是不更改父亲的行为作风,这个就是孝了。
父之道,这个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父亲平时的做事风格,父亲平时的价值观,因为我们尊重自己的父亲,所以称为道。这句话在这个时候就起了争议,有的人就会说,可是父亲的行为如果是不正确的呢?难道我们也要三年不改吗。如果从古人的孝道来说,即使父亲的行为是有失偏颇的,我在守丧三年也是不改父之道的,只不过守丧过后,我要看自己的行为,我要重新树立自己的价值观,重新去做新的事情。
比如说原来父亲是经商的,可能我守三年以后,我要去办学,我要去从政了,就改了父亲之前的行事作风,改了父亲之前的道。所以这句话重点是讲一个“孝”字,到了今天我们要懂得活学活用,而不要纠结于说,“我还要守三年之丧吗?”到我们现在这个时代也不实用,所以我们学背后这个道理,要从小引导孩子的志向,长大了去看一个人的行为,看一个人是否是心中有孝,就够了。
我们再来提取这句话的精髓,“观其志,观其行,观其孝。”我们观察一个人,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们培养一个人才都是一样的。首先要观其志,心中一定要有志向,要有思想,要有正确的价值观;接下来观其行,让他的行为是有尺度的,行为是有标准的,有志向才会有行为,一个人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发展的方向,有自己的目标,这个时候,我们的行为才是有方向的,否则就会人云亦云。每天自己也不知道在忙碌什么,也不知道在追求什么。接下来就是“观其孝”,看一个人心中,是不是有孝的。孝还不只是针对父母,我们针对年长之人,针对我们的领导,针对处上位之人,针对有学识之人。所以“观其孝”,我们延伸来讲,是在滋养我们自己的德行。当我们懂得“观其志,观其行,观其孝”,就是一个人该去培养的方向。这个时候,我们在前行的路上才有自主的能力,才会自主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