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三刀的丞相——公孙弘,汉武帝时曾任丞相。
公孙弘齐国菑川国薛县人,字季,又叫公孙季。年轻时曾犯罪免官,家贫放猪,四十岁才开始学习《春秋》等,六十多岁因通晓《左传》《春秋》闻名全国。
汉武帝时,招选有才学的文学之士,把他征召入京,当了博士。后来因为出使匈奴回报不符汉武帝的心意,遭到训斥,称病辞官。五年后又被举荐为太常儒士,一次对策文章时得到武帝赏识,派他去巴蜀视察,回来极力诋毁西南夷没有用处,不被皇上认同。
公孙弘为人雄伟奇异,见多识广。每次朝堂论事,总是陈述多种方案让皇上自己选择。从不与人争论,且善于言谈。熟悉文书法令和官场事物,越来越喜欢他,地位也显贵起来。
但是,他因为要顺从皇上的旨意,违反和公卿们的约定受到汲黯的责备,同僚的诋毁,但皇上却越来越欣赏他。
公孙弘向来节俭,受到朱买臣、汲黯等的诘难。
他向皇上谢罪道:“我听说管仲当齐国的相,有三处住宅,其奢侈可与齐王相比,这是对国君的越礼行为。晏婴在齐为相时,吃饭不吃两样以上的肉菜,他的妾不穿丝织衣服,齐国治理的很好,这是晏婴向下面的百姓看齐。如今我为御史大夫,却盖布被,这使从九卿以下直到小官吏没有了贵贱差别,真像汲黯所说的那样。况且没有了汲黯的忠诚,陛下怎能听到这些话呢。”
武帝认为公孙弘谦让有礼,越发厚待他。
元朔五年,武帝下诏封他为平津侯,任用他为相。他任职期间。广纳贤才。他躬行节俭欲为天下人的榜样,世人都称颂他的贤良。
可公孙弘是个记仇的人。因为汲黯和董仲舒曾经的诋毁,对他们施行报复。
公孙弘善于审时度势,懂进退,会见风使舵,了解汉武帝的心理,投其所好,他矫饰善变,两面三刀,外宽内忌,算不得一个好人,我们还是不要做这样的人好。
公孙弘墓,在陕西茂陵西边较远处。1982年12月,咸阳市人民政府公布,兴平市南位镇陈王村村南一公里处,南近高干渠,有一座圆形墓冢,即为公孙弘墓。该墓葬封土在“文革”期间遭到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