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通过阐述“学科统整”的发展趋势,探讨了21世纪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强调我们的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的均衡,实现学科教学从“知识传递型”向“问题解决性”的转变。
学科与科学
“学科”是旨在实现学校教育的目的,从科学、技术、艺术的人类文化遗产中选择儿童应当学习的内容,再从教学论的角度加以区分并系统地组织起来的课程的主要构成要素。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七艺(文化、修辞、辩证法、算术、音乐、几何、天文)。我国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则可以视为我国最早的学科划分的典范。
“学科”的逻辑与“科学”的逻辑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首先,“学科”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学”的结构。其次,“学科”的课题毕竟不同于“科学”的课题,“学科”的内容不等于“科学”的内容。但在学科教学中,学习者的认识形成过程却类似于科学的形成阶段,这就是从体验到理论的过程。
学科论的对立、“学科统整”
在学科发展史上历来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对待学科的态度。要素主义学科论持“教育的含义原本就在于传递传统文化的本质”的立场,认为学科的展望文化遗产是先于接受的客体--儿童的;活动主义学科论则持“教育的含义在于引出儿童的自发性活动”的观点,强调学科是由引发自发活动的主体--儿童的兴趣爱好的种种素材组织而成的。
所谓“统整”,是分割与分解的反面,是使事物处于一体化的完整状态。霍普金斯认为,要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就得寻找一条使分科课程一步一步迈向综合课程的道路。倡导“学科统整”不是全盘否定“分科课程”,两种课程各具优势,分科课程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综合课程强调知识的动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