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10岁左右的时候,爸爸每个月都会带回家一本《知音》,是他们单位订购的期刊。我特别喜欢看里面的故事,那里面描述的未知世界,流出的浓烈复杂情感,虽然理解不了,但却引起了对外界的好奇心。
生于普通的农村家庭,家里没有什么文化熏陶的,除了学校的书本,家中也仅仅有知音类的书。
80年代的小地方教育资源薄弱,小学,初中,甚至高中学校里都没有图书馆,想读课外书的机会寥寥无几。
初二的时候学校举办了一场作文竞赛,每个班级的前十名必须参加,那个时候我很不擅长写作文,尝尝是脑子空空,写不出话。但那次竟然获得了三等奖,我清晰的记得当时老师的评语,这位同学,文笔平平无奇,但描述的故事却很感人,最后我们决定给她三等奖。这是我第一次与文学写作产生链接。
1
高中的时候,学校里刮起了郭敬明风,也不知道那些男孩子再哪里弄到那些书,上课的时候,他们也不听课,就把书本再书桌上高高摞起,然后偷偷躲在下面看那些小说。后来是韩寒,后来是金庸武侠。。。
其实我也对那些书充满着深深的好奇,但一直以好学生标榜自己,不允许自己做一些出格的事。尽管内心已经蠢蠢欲动,还是被自己无情的压抑下去了。
直到高考结束之后,我再校门口的书摊上,看到了巴金的《家春秋》,这次我终于没有压抑自己的好奇心与天性,果断买了一本。。
回家啃读起来,简直是爱不释手,自己已经陷入了书中的世界,和主角一起,愤怒,高兴,伤感。
我太欢喜这样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情感了。有时太沉醉于书中的世界甚至和现实产生了隔离,分不清哪里是书中的世界,哪里是现实的世界。。。
高考落榜了,我第一次尝到了痛不欲生的滋味,万念俱灰。身边家人的劝慰并未让我燃起活的希望,反而是文学给予了力量,我劝慰自己,和被封建礼教残害死的女孩来说,高考失败也没那么严重吧。。。。。。
大学里终于有图书馆了,虽然不大,也成为了我最爱去的地方,只要没有课,就会去图书馆借书,三毛的《撒哈拉沙漠》,《三国演义》都是那时读的,想想那阵时光 ,回忆都是香甜的。
贪恋于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我也并未深读过太多的文学书。。
2
再家里全职带娃的几年,我开始了写作,独自带娃的苦闷,经常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情绪无处宣泄,刚开始会写一些小诗,写完之后很开心,很治愈,心里的阴霾散去不少。后来觉得没有经济来源,发展个副业多好,可惜的是,自己的功力太差,菜鸟水平,也没有什么成绩。
断断续续一直持续着写作。
3
繁忙的生活常常让人疲惫不堪,写作的天地成了单属于自己的一片净土,这里我可以尽情宣泄情感,尽情表达对世界的不满,尽情治愈。。。。。我会一直坚守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