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书籍:《为什么学生不喜上学》
打卡页码:P19--P29
文章摘要:
一、认知科学研究发现,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能力,比如分析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需要全面的事实性知识支撑的。
二、将环境中分散的信息片段拼在一起的现象叫做合并(组块)如果能被合并,你就能在工作记忆中储存更多的内容。秘诀是,合并只有在你的长期记忆中拥有合适的事实性记忆时才起作用。
三、背景知识使合并成为可能,它扩大了工作记忆的空间,进而使得片段间的联系变得容易,最终使理解变得容易。
四、背景知识对于阅读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四种方式:1.提供词汇,2.使得你可以填补作者留下的逻辑空白;3.相关的要点能够合并,在工作记忆中增加空间,这样可以更容易地联络要点;4.为模棱两可的句子提供解释。
我的心得与困惑:
困惑:1.第二章的标题是《教师应如何教授学生所需的技巧?》这个技巧指的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会怎么思考?
2.文章P22页第二段,作者提到本章他会阐述第一段的观点是错误的。是指第一段其中的某个观点?还是整段?例如第一段提及到:“我认为思考是以新的方式组合信息,信息可以来自于长期记忆——你记忆中的事实,或者来自于环境。”这句话也是错误的吗?但是第一章有提及到信息的来源有以上几个部分。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辨别互联网上的信息,可能比学习知识点,试图把网络上的少量信息塞进脑子里来得更恰当。”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吗?我个人觉得没问题啊。
心得:阅读了本章,让我意识到事实性知识的重要性。如果结合幼教方面来说,可以理解为幼儿的前期经验。本章一开头就提到:“事实性知识要教,最理想的教是在注重技能的环境里,能够在学前班甚至更早开始就更好了。”这段跟文章四年级是学生分水岭是否有一定关系。幼儿的前期经验决定了幼儿是否能理解老师提的问题,是否能和老师进行有效的师幼互动,是否能记住老师教的技能知识。而如果幼儿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有意识地去增加幼儿的生活经验和阅读视角,那么孩子的前期经验就越丰富。这种前期经验可以来自于生活、书本等,但是对于学前段的幼儿来说最好来源于生活,因为幼儿的学习方式就是在亲身体验、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中习得的。这也好比现在大家都非常关注的“幼小衔接”,很多家长就是轻“技能”重知识,特别是大班的家长深怕孩子跟不上小学。殊不知,在幼儿阶段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其次再是该年龄段需要掌握的认知任务。
这不经让我想起了自己孩子在背诵古诗的时候,有一次背的非常痛苦,好不容易背会了,结果第二天问他,又搞忘了。我想首先应该是孩子的“前期背景知识”不足,导致他并没有理解古诗的主要意思,所以死记硬背记住了也只是一时,而理解以后背的东西才是真正理解了,是自己的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