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是颖川人,自幼拜张恢为师,学习法家思想,步入仕途后,忠心谋国,受到汉文帝的器重,成为了皇太子刘启的老师。
刘启对晁错十分尊敬,师生俩几乎无话不谈。
公元前157年,刘启继位,史称汉景帝。
汉景帝继位后,自然没有忘了老师,他封晁错为内史。
皇帝的信任,让晁错感激万分,他全心全意地为国所想,没有一点儿私心杂念。
当时,西汉的刘姓藩王势力强大,尤其是吴王刘濞,他的封地里有铜山,可以自己造钱币,其军队之多,已经完全能够威胁到中央。
吴王刘濞和刘景帝有不共戴天之仇,他的嫡出子就是被还是皇太子的刘启用棋盘砸死的。
晁错知道藩王势大,迟早会动摇汉室江山,他忧心忡忡,立主削藩。
汉景帝也想削藩,可大臣窦婴反对,他认为削藩风险太大,有可能会引发动乱。
晁错觉得长痛不如短痛,此时不削藩,必有后患,
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他不服晁错,二人争论不休,由此结下了梁子。
某天,晁错的父亲千里迢迢来到长安,他哭着对晁错说:“天下的刘姓本是一家,你现在力主削藩,将来我们晁氏危也。”
尽管老父亲说了“刘氏安矣,而晁氏危”这句话,但晁错不为所动,他认为自己忠心汉室,为皇帝着想,不能有私心。
晁父见劝不动儿子,心中万分悲凉,他不忍见到晁氏灭门,回到家后,服毒自杀。
果然不出晁父所料,削藩令下达后,吴王刘濞联合七个诸侯王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七国之乱”。
汉景帝知道诸王叛乱,不由得分寸大乱,他只想要如此解决问题,其他的什么都不在乎。
昔日与晁错有过节的窦婴抓住机会,将诸王叛乱的缘头指向了晁错,而大臣袁盎也建议汉景帝杀了晁错,以平息七国的叛乱。
袁盎是窦婴推荐给汉景帝的,他自然是向着窦婴,而此时的汉景帝也忘了师生情,他长叹一口气,对袁盎说:“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谢天下。”
袁盎按照汉景帝的命令,偷偷准备行装,前往叛军所在地,劝说吴王刘濞罢兵。
紧接着,以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为首的大臣联名弹劾晁错,请求汉景帝处死这个奸臣。
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汉景帝在处死晁错的奏折上写了一个“可”字,可怜的晁错就这样被皇帝卖了。
公元前154年,晁错身穿朝服,被骗到街市,处以腰斩。
腰斩是将大刀砍断人的腰部,以状之惨,无法形容。
不知道晁错在腰斩后,会不会写下七个惨字,他或许到死也不明白,自己无私无畏,一心护主,居然会落得如此下场!
晁错被处死后,全族人无一幸免,晁父的话终于应验了。
汉景帝为了平息“七国之乱”,牺牲了自己的恩师晁错,可是诸王的叛乱非但没有平息,反而步步紧逼。
其实,什么“清君侧”,什么杀晁错,都是造反的借口,师出必须要有名,否则怎么服天下呢?
汉景帝真是寡情薄义,冤杀忠臣义士!
自古以来,忠臣少有好下场,晁错忠心耿耿,待汉景帝一片真心,可惜他忘了这个学生是皇帝。
皇帝与大臣永远只是主仆关系,皇帝不可能把大臣当成朋友,他们在关键时刻一定会弃驹保帅!
只知谋国,不知谋身,是晁错悲剧的根源,做人必须要学会保护自己,才能立足于当下。
后来,“七国之乱”平定了,但晁错并没有被平反,他被人遗忘了。
在这里,小编只能悲哀地说一句,晁错,你对汉景帝的那份情终究是错付了。
作者简介一一婉儿(婉):一个喜欢读书,痴迷历史的女子,爱写文章的小女子。什么是好文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写文章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想写的事。这就是我,一个尘世中的俗人,何愁深谷空,幽兰自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