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把这两课留到更冷一点的冬天,但害怕孩子天冷把衣服弄湿更麻烦,所以在本周完成了。这两课受到二年级的语文课启发,结合了孩子们学过的几篇课文让孩子们来理解水的三态变化。
用二上语文课文《我是什么》导入-“我”是水,从课文中知道水有三种不同的存在形态,再用《雾在哪里》回顾小水滴吸收太阳️️️️的热量变成了水蒸气,就消失了,再提问如果给水不断降低温度呢?那就变成了冰,引出本课-《水结冰了》。当问到如何让试管中的水快速结冰时,虽然答案五花八门,但每个班都有孩子可以答到食盐,为师深感欣慰啊。但是实验看结冰后体积增大不太明显(可能水比较少或者测温度时有消耗),还是需要借助视频。
请班上一个同学讲述《雪孩子》这篇课文中的故事--雪孩子化成水灭了火保护了小白兔。学生在已知水结冰体积会增大的情况下能够直接得知冰融化体积会变小,已经具备了逆向思维。比较水、水蒸气和冰的相同和不同,让学生认识到水有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状态,引导学生用箭头和文字表示三者的转化关系,但孩子们很难在“冰”与“水蒸气”之间建立联系,需要我来进行引导,播放视频-北方冬天被冻得“硬邦邦”的衣服晒干了?怎么回事呢?冰升华直接变成了水蒸气,凝华过程我用了冰雹的形成来解释,但实际上冰雹的形成既有凝华又有凝固,后来想到了一个北方的雾凇是凝华,一查好像也是两者皆有,就不是特别严谨。想请问其他老师用的什么例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