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译文
东吴的废帝孙亮在夏天在西苑必输,想吃生梅子,就让黄门拿着银碗去取蜜糖配着生梅子吃。
黄门和库管向来有嫌隙,就将老鼠屎扔到了蜜罐中,然后向孙亮汇报,说库管的管理不利。
孙亮立刻就将库管召唤来,问道:“蜜罐是密封的,原本不应该有老鼠屎。黄门有没有私下里对你提出什么要求?”
库管磕头,说道:“他经常问我要宫中使用的席子。我没有给他。”
孙亮说:“这老鼠屎的来历就是这个了,不过这也很好验证。”于是命令人剖开老鼠屎,发现里面还是干燥的。
孙亮笑着说:“如果这颗老鼠屎是早早就在蜜罐中的花,那么这颗老鼠屎的里面外面都应该被蜂蜜浸湿。现在老鼠屎内部是干燥的,所以这个老鼠屎就是黄门放进蜜罐用陷害库管的。”于是黄门认罪。旧篇故事出自于吴志注。
吴历记载:孙亮在西苑,吃生梅,命令黄门取蜂蜜配着吃。蜂蜜里面有一颗老鼠屎,孙亮就召唤库管,库管叩头谢罪。
孙亮问道:“黄门曾经向你索要蜂蜜了没?”
库管回答说:“他曾经索要过,不过我不敢给他。”黄门矢口否认。
侍中张等说:“现在黄门库管双方各执一词,把这个事交给有关部门调查吧。”
孙亮说:“这么简单的一件小事就不必麻烦有关部门了。”然后他命令人将老鼠屎剖开,发现老鼠屎里还是干燥的。
孙亮大笑地对张等说:“如果这颗老鼠屎是早先就在蜂蜜里的,都应该湿透了。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必然是黄门为了构陷库管刚刚放进去的。”黄门这才认罪,大家都感觉孙亮太过精明,惊悚不已。
江表传中是这么记载的:孙亮派黄门拿着银碗去取交州进献的甘庶饧。黄门和库管早有嫌隙,就将一颗老鼠屎放进碗中,然后对孙亮说库管失职。
孙亮就召唤库管拿着装甘庶饧的器皿进行问询:“这个器皿有盖,然后器皿上还有保护,按理说不应该有老鼠屎。黄门和你有什么嫌隙么?”
库管叩头说:“黄门曾经向我索要宫中的莞席,但是宫中的莞席都是登基在册的,我实在是不敢给他。”
孙亮说:“就是这个原因。”然后他又询问了黄门,黄门认罪了。
这两个说话都有些细节上的不同,全部都收录进来。原来破矢的故事出自吴历,黄门向库管索要席子的事出自江表传。
按:裴松之认为:“其实新的老鼠屎是里外都湿的。如果黄门真的用新的老鼠屎来构陷库管就没办法发现他的奸谋了。不过黄门恰巧遇到了一个干燥的老鼠屎顺便就用了,而黄门的阴谋就被孙亮洞悉了,成就了孙亮聪慧的名声。不过吴历记载的这个故事,远不如江表传记载的真实。”
孙亮说的话,是事情的理论。裴松之说的话,是事情的巧合。理论虽然在理,但是事情或许出自偶然。
所以,如果把道理强行的往事上套,就会出现套不上的情况。执着于讲理论的人,反倒会被精于务实的人所嘲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
珠子只要是圆了就不会呆板,可以参照的案件多了就不容易被欺骗。只要这件事能够合情合理,就能够推导出事件深层的逻辑。所以就将这两个说法都收录了进来,将这件事的各种情况都记载下来。
02
原文
吴废帝孙亮,暑月游西苑,食生梅,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蜜。
黄门素怨藏吏,乃以鼠矢投蜜中,启言藏吏不谨。
亮即呼吏持蜜瓶入,问曰:“既盖覆之,无缘有此,黄门不有求于尔乎?”
吏叩头曰:“彼尝从臣贷宫席,不与。”
亮曰:“必为此也,亦易知耳。”乃令破鼠矢,内燥。
亮笑曰:“若先在蜜中,当内外俱湿,今内燥者,乃枉之耳。”于是黄门服罪。旧出吴志注。
先引吴历云:亮出西苑,食生梅,使黄门至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鼠矢,召问藏吏,藏吏叩头。
亮问曰:“黄门从汝求蜜邪?”
吏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
侍中张等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推究。”
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矢里燥。
亮大笑,谓等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又引江表传云:亮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庶饧。黄门先恨藏吏,以鼠矢投饧中,启言藏吏不谨。
亮呼吏持饧器入,问曰:“此器既盖之,且有掩覆,无缘有此。黄门将有恨于汝耶?”
吏叩头曰:“尝从臣求宫中莞席,宫席有数,不敢与。”
亮曰:“必是此也。”覆问黄门,黄门首服。两说小异,凝杂取之,故破矢事出吴历,求席事出江表传。
按:裴松之以为:“鼠矢新者,亦表里皆湿。黄门取新矢则无以得其奸,缘遇燥矢,故成亮之慧。然犹谓吴历此言,不如江表传为实。”
夫亮所言者,决定之理也;松之所言者,偶合之事也。理虽决定,事或偶合。故执理以御事,亦有时乎不通;而穷理之人,反为晓事者所笑,盖以此耳。惟圆珠不滞,鉴照难欺,则事理兼明,而情状必得。故凝杂取两说,今复备载其本末也。
03
补
孙亮:三国时期东吴第二位皇帝,孙权的第七子。他联合全公主想要剪除权臣孙綝。失败,被废为会稽王。
黄门:即黄门侍郎,可以理解为“大内总管”,但是不一定由太监担任。像三国时期蜀汉重臣董允就曾经担任过黄门侍郎。
裴松之:东晋刘宋时期的官员,史学家,封西乡侯。他注解的《三国志》内容极其广泛。
04
感
这才是我们的第43个故事,已经收录了孙亮两个故事了。要知道折狱龟鉴释专门讲各种案例的故事的专业性书籍。这说明孙亮在某些方面确实有一手。
但是孙亮最后却被权臣拉下马,死的时候还不到二十岁。所以,这个孙亮到底还是差点意思。窃以为,他败就败在“操之过急”上。
孙亮先后历经了诸葛恪和孙綝两个权臣,他都没想明白问题出在哪里。
孙亮的年龄太小了,在朝堂上毫无根基。所以就算他干掉了权臣诸葛恪,又迎来了权臣孙綝。这实在不是某一项能力能够弥补的。
所以,说孙亮有小聪明没问题,但是称不上有大智慧。我倒觉得他留着诸葛恪更好一些。
抛开所有的种种不谈,就看现在咱们收录的故事中,也有一句话,“左右莫不惊悚”。当领导的,在没有根基的时候,实在不能让左右惊悚啊。孙亮对左右的方案就应该诱之以利动之以情,条件成熟以后才能胁之以威。
至于这个案例嘛,按我们现在的看法确实还是有点片面的。好在,在这个案例上算是没问题。还是不能对古人太过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