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之法(1)
择之云:“尝作课程,看论语日不得过一段。”曰:“明者可读两段,或三段。如此,亦所以治躁心。近日学者病在好高,读论语,未问学而时习,便说一贯;孟子,未言梁王问利,便说尽心;易,未看六十四卦,便先读系辞。”(德明)
【白话】择之说:“我曾经制定过学习计划,规定每天读《论语》不能超过一段。”朱子说:“聪明的人可以读两段,或者三段。这样做,其实也可以帮助治疗浮躁的心态。现在的学者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好高骛远,比如读《论语》,还没理解‘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就急着去谈论‘一贯’之道;读《孟子》,还没读到梁惠王问利的一节,就急着去谈论‘尽心’;读《易经》,还没看过六十四卦,就急着去读《系辞传》。”
朱子批评学者中存在的哪种好高骛远、急于求成的现象。朱子认为,学习应该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会导致对经典的理解肤浅、片面。
人读书,不得攙前去,下梢必无所得。如理会论语,只得理会论语,不得存心在孟子。如理会里仁一篇,且逐章相挨理会了,然後从公冶长理会去,如此便是。(去伪)
【白话】人们在读书时,不能急于求成、跳跃前进,否则最终必定一无所获。比如在读《论语》时,就应该专心致志地读《论语》,不能心里还惦记着《孟子》。同样,在读《论语》中的某一篇,如‘里仁’篇时,就应该逐章按顺序去理解和领会,等这一篇完全理解透彻后,再去读下一篇,如‘公冶长’篇,这样才是正确的读书方法。”
朱子认为,只有按照顺序、逐步深入地去理解和领会经典中的内容,才能真正取得学习的效果。如果急于求成、跳跃前进,或者同时学习多本书、多个内容,就容易导致理解肤浅、记忆不牢等问题,最终一无所获。
论语一日只看一段,大故明白底,则看两段。须是专一,自早至夜,虽不读,亦当涵泳常在胸次,如有一件事未了相似,到晚却把来商量。但一日积一段,日日如此,年岁间自是里面通贯,道理分明。(榦)
【白话】读《论语》时,每天只看一段,如果这一段内容比较简单易懂,就可以看两段。但关键是必须专心致志,从早到晚,即使不在读的时候,也应该在心中反复思考、品味,就好像有一件事没有完成一样,到了晚上再拿出来仔细琢磨。如果每天都这样积累一段,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然就能对《论语》的内容融会贯通,其中的道理也会变得清晰明了。
朱子强调专心致志、反复思考、品味的重要性。只有每天坚持不懈地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书中的深意。
问:“看论语了未?”广云:“已看一遍了。”曰:“太快。若如此看,只是理会文义,不见得他深长底意味。所谓深长意味,又他别无说话,只是涵泳久之自见得。”(广)
【白话】朱子问辅广:“《论语》看完了吗?”辅广回答说:“已经看了一遍了。”朱子说:“看得太快了。如果这样看,只是理解了文字表面的意思,却无法体会到其中深长的意味。所谓深长的意味,并不是文字之外另有其他说法,而是需要长时间地反复思考、品味,自然就能领悟到了。
朱子强调读《论语》要深入思考、反复品味。如果只是快速地浏览一遍,只能理解到文字表面的意思,而无法真正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长意味,更难真正领悟《论语》的智慧和道理。
论语,愈看愈见滋味出。若欲草草去看,侭说得通,恐未能有益。凡看文字,须看古人下字意思是如何。且如前辈作文,一篇中,须看它用意在那里。举杜子美诗云:“更觉良工用心苦。”一般人看画,只见得是画一般;识底人看,便见得它精神妙处,知得它用心苦也。(寓)
【白话】《论语》这本书,越读越能品味出其中的滋味。如果只是想草草了事地去读,虽然也能勉强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但恐怕无法真正受益。凡读任何文字时,都需要仔细体会古人用字的深意。就像前辈们在写文章时,每一篇文章中都有其独特的用意。以杜甫的诗为例:“更觉良工用心苦。”一般人看画,只能看到画的表面;但有见识的人看画,就能看出其中的精神妙处,理解到画家创作的苦心。
朱子强调深入阅读、仔细品味的重要性。读《论语》或其他经典,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思上,而应该深入体会其中的深意和用心。读《论语》也需要仔细品味其中的深意和古人的用心,才能真正受益。
王子充问学。曰:“圣人教人,只是个论语。汉魏诸儒只是训诂,论语须是玩味。今人读书伤快,须是熟方得。”曰:“论语莫也须拣个紧要底看否?”曰:“不可。须从头看,无精无粗,无浅无深,且都玩味得熟,道理自然出。”曰:“读书未见得切,须见之行事方切。”曰:“不然。且如论语,第一便教人学,便是孝弟求仁,便戒人巧言令色,便三省,也可谓甚切。”(榦)
【白话】王子充(向朱子)请教学习之道。(朱子)说:“圣人教导人们,主要依据的就是《论语》。汉魏时期的儒学家们只是注重训诂(解释文字),但《论语》需要仔细玩味。现在的人读书都追求速度,但必须要读熟才能真正理解。”(王子充又)问:“那读《论语》时,是否需要挑选一些重要的章节来读呢?”(朱子)回答说:“不可以。必须从头开始读,无论章节内容是否重要,无论道理是浅显还是深奥,都要仔细玩味,直到读熟,道理自然就能领悟出来。”(王子充又)说:“读书时如果没有切身的体会,似乎总觉得不够深刻,必须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相关的事情才能真正感受到它的深刻。是吗?”(朱子)说:“不是这样的。就像《论语》,一开始它就教导人们学习,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以及追求仁德,接着又告诫人们要警惕花言巧语、脸色伪善的人,还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这些都可以说是非常切身的教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