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萨哈拉“复活”的老师
“撒哈拉,这不是地名,是人名。”爸爸抛弃了她和妈妈,她的心灵就像沙漠一样,空旷荒芜,寒冷缺水。她不写作业,不开口读书,不学习。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她是个需要“特别帮助”的笨学生,她沙漠边缘即将干枯的树苗。
是谁复活了“树苗”,让撒哈拉重焕生机?是伟大的园丁————她的老师。
撒哈拉有两位真正的老师。第一一位是她的妈妈。”父爱缺失,幸好沙哈拉的妈妈是位负责任的母亲。她了解并相信孩子,支持孩子读书,买书时毫不犹豫。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她想方设法与学校进行沟通,为了不让孩子受歧视,她不惜改变孩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留级,她敢于承担责任,敢于面对失败。
为萨哈拉有这样一位勇敢、智慧、爱孩子的妈妈点赞!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撒哈拉聪慧、爱读书、表达能力强,源于妈妈的爱和支持。
萨哈拉和德里都是在学校受“特殊教育”的孩子,他们都遇到了波迪老师。撒哈拉的转变为什么那么快,效果明显?根本区别在于撒哈拉的妈妈与得里的妈妈是两个完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修养的人。德里的妈妈根本不懂尊重老师,关爱孩子,所以德里才那么粗鲁难以教育。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底色与根基。
有爱作底色,阅读作基础,萨哈拉这株干枯的树苗才得以保住本心。
碧丝小姐是学校里专职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但她履行的只是职责,她不懂孩子,无法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进行专业的“特殊教育”,她只是例行公事,所以她不是让萨哈拉”复活”的老师,她只是个尽职的“”工人”。
波迪小姐是真正走进萨哈拉心里,影响她的老师。
从波迪老师身上,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灵魂的工程师。作为教师,波迪老师成功改变萨哈拉的过程中有下做法值得我学习:
1.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有经验,很自信。表现在她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了解孩子,不片面相信档案资料。这说明她关注的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她而言,每个孩子都是“特殊的个体”,不是“概念化类型化”的学生,更不是一个数字化的符号。尤其是对“特殊学生”,更得有自己的观察,如果只看别人的记录,就对学生“另眼相待”,仍会走老路上去。波迪老师就会和其他老师一样,难以走近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更不会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从碧丝老师进教室找德里的情节看,我认为波迪老师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也是一个愿意挑战困难的人,她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不肯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即使这个学生不断给她找麻烦,她也想试一试,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她。
相此之下,有些老师,对“问题生”惟恐避之不及,甚至在学生刚分到本班时,就想方设法逼他转学或退学的做法来说,波迪老师真是太傻了。这种傻是执著,是勇敢,也是自信。她的自信来源于丰富的教学经验,更来自于对儿童心理的掌握。
2、波迪老师对学生是宽容的,平等的,没任何有偏见与歧视。尤其表现在她对待德里的态度上。第一次自我自我介绍时,德里就爆粗口,而波迪老师竟以平静的毫不在意的方式回复德里。仅这一点,试问我们有多少老师能容忍能做到?
在德里无礼时,她没有立即惩罚他,也没有立即定规矩,而是抓住时机让学生自己说“立什么规矩好”?讨论后她才说出自己的意见,她是学生“平等中的首席”。
德里挑战她的权威,拒绝调位,态度粗暴,她也只是“扬扬眉,抓抓眉毛。”她很无奈,也很伤心,仍然给德里布置了一个任务:帮我看后脑勺。看似滑稽可笑的任务其实代表她仍关注德里,希望他不要在课堂上分散她太多精力。
她对另类学生不歧视、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值得学习!
3、 波迪老师不仅是受学生欢迎爱戴的老师。她还是我们理想中的优秀教师,卓越的教育家。首先表现在她熟谙正面管教理论,同时又很会示弱。“回答‘是的’,总是会让你的生活变得好点,别跟老师捣乱,我一天的快乐都靠你们给了,你们是我的帮手。”这句话蕴含了波迪老师的高超的教学艺术。
波迪老师的教学智慧中还有两大”法宝”: “烦恼收集器”,“快乐盒子”。她以类似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宣泄不良情绪,及时肯定点滴进步。她的教学内容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决定内容,这一点与我们的以教材为本,传授知识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大不相同。这种教学方式我们模仿其形式,实现本质改变还需很长时间,这与不同环境下的考试方式有关,“分层教学”是极重要的外部环境,但愿“未来可期”。
波迪老师最棒的教学艺术是讲故事。用讲故事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表达能力,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潜能,这种方式巧妙的引导着学生朝老师期望的方向前进。文中没有太多的写波迪老师的其他教学内容,可以想象,她传授的知识也像故事一样有趣,吸引人。
波迪老师讲华盛顿的故事,她对诗歌作用的理解,她自编的老师与学生的故事,每一则都堪称经典。我把这几章内容理解为波迪老师教学中的精彩片段。她的授课方式大多是讨论式,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感受为基础适当点拨,有知识层面的,有能力方面的,更有触及生命体验与灵魂的,她的课足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她是最棒的,最优秀的,卓越的老师!作为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她的高度可能我们一时难以企及,她的境界是普通老师“朝圣”的方向。
4、波迪老师最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她对学生无限的爱与信任。萨哈拉的转变是最典型的例子。想象一下,一个上课不发言,不写作业,经“特殊教育”过的留级生在日记本上只写句话,内容是“我是作家。”普通老师会怎么看?嗤之以鼻、讽刺挖苦、批评教育、约谈家长,这些做法是我们最常见的。上述做法,波迪老师一项没有。她的批语竟是“我相信”!她不是一时兴起,更不是好奇试探。数天如此,她还在日记本上给“我”讲写作技巧,老师在学生空白的日记本上认真的写着的批语,还在家长面前为孩子保密。
首次家访,周因为关心孩子健康。理解单亲妈妈,真诚赞美家长,而不是借机向家长“告状”,诉说教师的辛苦与不易。不邀功,不推诿责任,尊重学生与家人,这一点在如今的教育环境中,多少老师能做到?家校关系,师生关系的异化,让我们还有多少爱与信任?虽然教育环境不同,但爱与信任永远是教育的前提与保证。“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真诚、智慧的爱才可能创造教育的奇迹!特别的女生萨哈拉遇到波迪老师是她人生的幸运。品读这本书,也是我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