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做什么,他们为什么那么做?
为什么要测量人格特质?作者认为主要有两个重要目的:(1)预测行为;(2)理解行为。
尝试验证特质和行为之间联系的研究采用四种基本方法:单一特质取向,多特质取向,核心特质取向以及类型学取向。
单一特质取向
单一特质取向探讨“某种人做出什么行为”(某种人指的是具有某种重要人格特质的人),以此检验人格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权威主义。看到权威主义,让我另一本书上的一段话 “若没有内化一个道德“权威”的形象,一个人不可能从冲动、鲁莽变得自我控制。许多失去方向的个体渴望有一种清晰而权威的声明,能界定好与坏,能指明什么事会使人自我感觉良好,而什么事会构成罪恶或违背社会信念”。关于权威,怎么评定?怎么算权威?父母?老师?专家?这让我想到可能现在一些家庭在慢慢的失去“长幼有序”的秩序,孩子对于父母敬畏之心“减少”,平等之心增加。大家关于这些有没有想讨论的?
尽责性。雇主选择新雇员最看重什么?研究发现,尽责性、诚实性、可靠性以及类似的品质(综合的心理能力)。
尽责性能够很好的预测工作和学业表现。高尽责性的雇员会寻求机会了解自己所处公司的情况,并且主动充电学习超越自己当前工作范围的知识和技能。高尽责性的人不仅避免风险同时还寻求自我保护。
自控性。马克.施耐徳提出了自控性这一概念,他把个体分为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两部分。比如,一个人可能在朋友聚会上喝啤酒,因为环境要求他喝酒。同一个人也可能在学术研讨会上表现得认真、严厉和睿智,因为学术氛围需要这样的人。但是,在这个人的内心中,自己可能还是这两种人之外的某种人。施耐德指出不同人之间的这种差别很大。有些人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的差别很大,可以依据环境需要表现出不同的自己,,这种人被施耐德称为高自控者。另一些人的内在自我和外在自我没多大区别,从一种环境到另一种环境中自身的表现也没什么变化,施耐徳称这些人为低自控者。
高自控者被描述为适应性强的、灵活的、受欢迎的、灵敏的,可以适应任何环境的,同时也可以被描述成没有特点的、两面派的、不真诚的和狡猾的。低自控者被看做是自我主导的,正直的,可靠的和诚实的。同时,也可以被描述成感觉迟钝的?死板的和顽固的。
多特质取向
多特征取向探讨“什么人做出某种重要的行为”,以此考察人格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尝试寻找哪些特质与某种具体的行为相关,并尝试解释这种相关。
核心特质取向着眼于“哪种特质是最重要的”。其中大五特质理论认为,外倾性、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这五种特质是重要的。
将个体的特质整合成为一个简单的标签,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心理动力的变化。
类型学取向
类型学取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因为性质上的不同,而非程度上的不同。最近的研究区分出了三种不同的人格类型:适应良好者,适应不良的过度自控者,适应不良的无法自控者。这些类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特质怎样共同产生作用,却不能达到特质测量所能达到的预测效度。
人格毕生发展
人格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不是你的年龄,而是你曾经做过什么,或者再加上你现在正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