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
怎样成为某一领域的顶尖高手?现在所有人都知道一个标准答案:练习一万小时。“一万小时”但是练习一万小时真的可以成为专家吗?也许一个人最后的成就,不是练习加天赋,而是练习乘以天赋,一项是零最后结果就是零。
真正的关键根本就不是训练时间的长短,而是训练的方法。
这套练习方法,就是“刻意练习”。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作者对刻意练习进行了总结,核心内容有四个方面
1.只在“学习区”练习。
2.把要训练的内容分成有针对性的小块,对每一个小块进行重复练习。
3.在整个练习过程中,随时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4.练习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查理·芒格有句话说得好: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发展——这里我们也可以说,我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快速进步。
1 只在“学习区”练习
作者对照了优秀运动员的练习方式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在训练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它具有高度的针对性。训练者必须随时了解自己最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这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困难点。
在舒适区做事,叫生活;在学习区做事,才叫练习。
持续进步的关键就是持续地在学习区做事。当我们把一件事练熟以后,我们会把这件事“自动化”。而真正的高手,绝对不允许自己“自动化”。一定程度的“自动化”非常有用,我们不可能每做一个动作都有意识地给每个关节、每块肌肉安排任务,但是“自动化”到不管不顾地执行则是错误的,必须不断地去挑战更高的强度才能超越自动化。
2 掌握套路
现在我们要说刻意练习的最关键部分了:基础训练。当一个运动员进行“基础训练”,或者一个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他到底练的是什么,学的又是什么呢?是套路。
所谓的套路就是知识和技能的“结构”,这些“结构”就是套路。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工作能力主要依靠两种记忆力:“短期工作记忆”有时候也简单地称为“短期记忆”和“长期工作记忆”,短期工作记忆有点类似于电脑的内存,短期工作记忆与逻辑推理能力、创造性思维有关,换句话说,跟智商非常有关系,它很难通过训练得到提高。长期工作记忆存储了我们的知识和技能。关键在于,长期工作记忆并不是杂乱无章、随便存储的,它以神经网络的形式运作,必须通过训练才能存储,而且具有高度的结构性。心理学家把这种结构称为“块”。比如,一场棋局在普通人眼里就是一些看似杂乱摆放的棋子,而在职业棋手眼里这些棋子却是几个一组分成了很多块的,通过识别这些块,职业棋手可以很容易地记住棋局,甚至同时跟多人对弈盲棋。更简单地说,如果普通人看到的是一个个字母,职业棋手看到的就是单词和段落!
人的技能,取决于这两种工作记忆。专家做的事情,就是使用有限的短期工作记忆,去调动自己几乎无限的长期工作记忆。而刻意练习,就是在大脑中建立长期工作记忆的过程。
对于脑力工作者来说,水平的高低关键要看掌握的套路的多少。以量取胜的套路通常是容易掌握的。掌握每一个套路都要付出大量的练习时间。
技能是人脑中的一种硬件结构,是“长”在人脑中的。技能很不容易获得,一旦获得了也很难抹掉。所以“练大脑”比“练身体”更容易取得大成就,因为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是能变的!你再怎么练也无法改变自己胳膊腿的结构,可是你可以让自己大脑“长”出各种复杂多变的“网络形状”来。如此一来,高手与普通人就有了本质的区别。高手拥有长期训练获得的特殊神经脑结构,他的一举一动可能都带着不一般气质,连眼神都与众不同,简直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人。练习,是对人体的改造。
用什么方法才能迅速地把技能套路“长”在身上呢?关键在于两点:
·必须进行大量的重复训练。
·训练必须有高度的针对性。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反复练习。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反过来说,如果不重视基本功训练,在比赛中就会吃亏。
重复!重复!再重复!
想要把一个动作套路、一个技能,哪怕仅仅是一个生活习惯,甚至是一种心态,“长”在大脑之中,唯一的办法是不断重复。
对练习来说,你想要学什么就应该练什么,功夫就在功夫上。我们追求的就是把这个特殊技能的特殊神经网络“长”在大脑之中,别的都不必管。
另一方面,如果针对性明确,那么看似无用的训练也可以很有用,必须一切从实战出发,且有明确的每次训练要达成的目标。
3 随时获得反馈
在一般情况下人是会高估自己的知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其实不知道。要想明白自己的状况就必须得到反馈,对自己的看法,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很可能会非常不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需要一个旁观者来指出我们自己注意不到的错误。反馈者不见得比你的水平高,关键是他们不是你,他们可以从你看不到的角度看你。同时反馈还要有“即时性”,要让实践者立即得到反馈意见。现代的老师的最大作用是什么呢?正是提供即时的反馈。
4 刻意练习不好玩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总是强调能力、技能是练出来的,没有练习课堂效果等于零,因此很多学校号召学生把大量时间投入学习,但事实却是,你无法从一个学生每周投入学习时间的长短来预测他的期末考试成绩。所以关键在于,学习时间长不等于用功。一直到2005年,“刻意练习”概念的提出者安德斯·埃里克森领导的小组研究]表明,决定性的因素不是学习时间,而是学习环境。
如果我们想“预测”一个人在本学期的成绩会怎样,研究人员发现,排除以往成绩的话,只有一个因素能预测他成绩的变化,这个因素就是学习环境。
成绩好的学生必须在一个不受打扰的环境中单独学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学习的时间才是有效时间。更进一步,哪怕这个学生以前的成绩很差,只要在这一个学期他做到了在安静的环境中单独学习,那么他的成绩将在这一个学期获得提高。
从作者的理解中我们不难看到,刻意练习和练习是两码事,只有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在学习区练习、掌握正确的方法区练习,并且能够持久进行,最终形成自己的心智模式练习的效果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