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对课堂有用吗?
从读《活在课堂里》以来,一直被李教授的文字深深的吸引。他清晰的思维逻辑,他立足课堂又能高于课堂的理论视野,他俯瞰世界教育的眼光,他对教育一往情深的热爱,他时而犀利,时而生动,时而幽默,时而细腻的语言……直到今天读了《理论对课堂有用吗》,才明白了李教授如此能写的原因。读书多,读书能和自我,和生活联系起来;理论深,理论扎根于实践的土壤中。
今天早上读了两节,读得酣畅淋漓,读的热血澎湃,读出了小说的激动,感觉每一句话都写进了心坎里,都是自我想要表达的。
1.理论有用吗?
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工具,理论一定有用。但理论太高深,以一副冷漠的面孔示人,需要以静心钻研的态度去学,需要采用啃的方式,只需要借助工具,但这个世界是一个太浮躁的世界,尤其在分数至上的教学里评价标准里,没有多少人愿意舍近求远,尽快的出成绩,尽快的摆脱校长的批评,尽快的挽回自己的尊严,才是第一要务。
平时的培训里,理论专家高高的坐在台上,大谈理论的价值,但他们的理论只存在书本上,从来没有和课堂连在一起,所以课堂的实践者和理论的学习者是分家的,看不到理论指导课堂的价值,这个理论便是虚假的,无用的。黄金很有用,但在饥饿的时候它不如食物。一线老师们最需要的理论,莫过于理论方法,拿来就可以提高成绩。所以理论专家们滔滔不绝,而一线老师却置若罔闻。即李教授所说的理论的傲慢和实践的傲慢。
理论又不能提供具体的实践和方法,就真的无用吗?理论改变的是教育者的视野,理论可以让你在更高的山巅上俯瞰芸芸众生,理论可以带来思维的改变,带来能力的改变。经过时间检验的是总是有用的。知道理论有用没有用,先要学了再说,如果连学习都没有开始,就一味的说它无用,但是顽固不化。
2.怎样读书。
李教授的书籍里面,最刷新我认知的是甘于寂寞。是理解的,甘于寂寞,就是一个人静静的读书,不为外界的喧嚣所影响。读到李教授说的,找到一个人的书,把他的书读完。 例如:选定苏霍姆林斯基,用几年功夫专心、耐心的读完他的全部作品,从此它不仅是你精神的根基,也是你课堂的地基了。读到这里,忽然明白了甘于寂寞的另一层含义。忍耐。忍耐着枯燥,忍耐着别的作家的诱惑,指潜在这一个人的著作里边,真正的读通,读懂,读成自己的精神底色。
我原来读书,一直是一线穿珠型,喜欢李镇西,他作品里边推荐的书籍就买来读。读到的书籍,几乎都是李镇西教授推荐的书籍。年暑假加入网师,被魏智渊老师的犀利吸引,又循着他的教师阅读地图,买了很多书,以至于到了现在,竟然购书成瘾,喜欢作家推荐的书,就一定要买来,高高的树起,看着心里也觉得舒服。这种做法就是没有甘于寂寞,没有忍耐,所以,脑子里的知识无法形成系统的理论,读书没有带来能力的增加,反倒造成了能力的虚弱。
今天早上的阅读,是读这本书以来最高兴的一次,每一句话都触动心灵,每一句话都可以为我所用。甘于寂寞,钻研理论,坚定的做自己。
有一点小小的疑问:苏霍林斯基的著作是理论书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