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讲故事 ——少讲道理
张文质老师说:要多讲故事,少讲道理。因为故事是能够养人的,故事是能滋润人的,故事是能够让人自己去领悟的,而道理大都是单一的、片面的,甚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道理一般都是他们不爱听的,而且这种道理通常都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讲的最多。所以在孩子们的认知中,讲道理就意味着他们犯错了。又有谁愿意承认自己犯了错了,所以道理他们听久了不但麻木反而会产生抵触情绪。包括我们自己也是如此,更何况是学生了。
这也为什么张老师提倡多讲故事的道理,而在我们语文教学中这种方式就用的比较多,不但是语文学科。几乎是所有的学科在导入的时候都可以用上,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这样对于调动孩子的关注力很有效果。我记得我刚刚步入工作的时候就喜欢和孩子们聊聊我自己的故事,通过自己的一些做法去引导他们,比直接命令他们做要好的多。
故事更能具有想象的空间,我在教授所有的古诗词的时候对于作者,我都会采用故事的形式进行导入,或者直接把文本内容转化为故事的形式,这样比一次一句的去讲解要好的多。这样的做的好处就是不只是限于字面理解,更多的是可以引发他们的想象和思考。因为古诗词不像我们平日中现代散文直接告诉你写了什么。古诗词更倾向于与读者对诗句的画面想象,这种画面和文字结合的内容就是一种故事。不只是课本中的内容可以这么去做。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可以这样去做。
我记得曾今有一个关于“校长三颗糖”的故事,这则故事也是对教育的一种启发。从这个故事中也能看出有些问题换一种方式取得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我们对待学生不能说他们怕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得不偿失,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从侧面去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从一些故事当中去引发孩子对自己行为的思考,我们可以对比古代的一些先贤。他们在劝说某个人或阐述某一个道理的时候,就偏爱于用一些故事来开导,来进行启智。主要是这种方式也是能被大众所接触的。对于我们教师来讲也是最简单的。所以如果能有最简单的方式,让孩子懂得的更多又何乐而不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