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大家好,我们继续讲《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的第八节:心理学家的育儿经,值得效仿和尝试。
孩子的出生,给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快乐,但随着孩子的成长,烦恼也随之而来。
我们希望孩子礼貌、干净、成绩好,有责任心、爱心,充满阳光,仿佛全世界美好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那个小人儿身上,可到头来,他们大多没有成为 “应该”成为的模样,或者还朝着你最不希望的方向发展,真叫人束手无策。
我们时时被孩子的行为搞得哭笑不得,又被他们的创意和新奇的想法搞到晕头转向,被他们操控着情绪,牵着鼻子走。
作为伟大的心理学家,作者埃利斯也对育儿问题做了研究,他写道:
当孩子不再按应该的那样思考、感受和行动时,我们就有了过分生气的可能。每一件个案不算什么,但到了第4000次,你仍然看不到希望,潜在的情绪爆发情景就此形成。
对于育儿中出现的问题,作者也投入了广泛的研究,他总结了家长的三种常见思维模式:
第一种是恐怖经和应该经的结合——他何时才能懂事、长大,何时才能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我快要疯了!
这种思考有可能会点燃情绪大火,大吵一通。
第二种是凡事合理化——说什么都没用,我还不如自已干。
这种想法有可能导致矛盾的加深,也会加剧孩子的不良行为和想法。
第三种,是“更佳之选“思维——我希望他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但却行不通,这很令人沮丧又无可奈何。但一切还不算太坏,我无须大惊小怪,总能找到办法改进的。
这种想法,可以使我们不用回避他及他干的坏事,和善而坚定地要求,而不要使用命令与惩罚。
大人的语气和态度会影响孩子的反应,无论他有多大,都是一样:你冷嘲热讽、咄咄逼人,或者试探、让步、恳求的表达,先把事情恐惧化、应该化,因此而气急败坏,便很容易从语气和表情中流露出来,结果必然与直接、坦诚地要求所得到的反应截然不同。
所以,选择使用更佳之选思维来思考与表达,既不会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又能更直接和容易。
所以,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应该用直接、冷静的口吻,并保持言行一致。
专家们说:孩子只有在和善、坚定、有尊严、受尊重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自律、有责任感、合作,以及能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父母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家长如何胜任老师一职,用明智而理性的态度督促孩子改掉坏习惯,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孩子、对家长一样重要。
但问题是,管教中的问题层出不穷,不能一言蔽之。父母既有可能对日常小事反应过度,也会对严重的事言行过激,还有那些时常发生、不大不小的事,也会成为父母发作的导火索。
事情越重复,我们越抓狂;事情越严重,我们的反应越会过激。但是,我们真的只能这样吗?答案是,我们对着孩子面目狰狞、大吼小叫,问题非但没有解决,还会衍生出新问题。
在本书中,作者列出了关于育儿问题的一些常见现象。由于管教环境和立场的不同,我们可能对于他的处理方式存在异议。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要明白,不要在处理育儿问题时,纠结于自已的想法是否正确,或自已在这些事中的立场,每一个父母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自已的育儿方式。
方法永远不只一个,成功案例也不只一种。
无论你采取何种行动,重点是要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和强化自控力,放弃“应该经”、“恐怖经”、和“合理经”,不要反应过激,也不要逃避现实,不要使自已变得像个神经病,也不把孩子带得越来越糟。
你要记得,当事情发生时,我们要进行的四个步骤:
第一步,你的感觉和行为有哪些不恰当的地方?
你会火冒三丈、焦虑无助;会想马上爬进洞里,眼不见为净;认为自已再也没有力气耗下去,不想再管,甚至感觉自已不该要孩子。
第二步,你有哪些非理性思考方式致使自已过分烦躁、生气、抑郁和愧疚。
关于自已,我很失败,在育儿这个问题上,完全是个失败者;
关于他人,他就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无论我如何付出都不能换来他的尊重与回报;
关于事情,自已真的快要撑不下去了,事情好像永远都没有止境,以后也可能更糟。
第三步,你该如果反制和挑战自已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是孩子糟糕,还是仅仅是他的一些行为出了问题?吼叫能解决问题吗?诅咒或威胁孩子会有好的结果吗?到底是孩子使我发狂,还是我自已才是罪魁祸首呢?情况已经够糟了,有必要让自已为此发狂吗?
第四步,用何种更佳之选来替代自已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我希望孩子能有好的表现,希望他有修养,讲卫生,希望他成绩好,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再好不过; 但如果他做不到,我也应该理解,他并不是个坏孩子,只是需要指导和调整。
如果我可以平心静气地和他谈谈,听听他说心里话,问问他的需要和感受,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保持沟通,也许就能更快了解他的心理动向、和想法。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孩子的失望,不过是把自已的梦想加在了孩子的身上,把他们当成是自已生命的延续,希望梦想由他们重启。而忘了他们是个独立的个体,有权选择自已要走的路。
当你通过练习改变了自已的思维模式,试着理性地分析和处理亲子问题,你会发现自已的改变,也带来了孩子的改变。
各位书友,这一节我们讲了在管教孩子的问题上,我们要明白,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使我们发狂,而是自已对事情的看法和认识使自已方寸大乱。试着冷静交流与了解,先改变自已的态度和思维,才能更理性地处理问题。
好了,这一节内容就到这里。针对这节内容,我留给你的思考题是:总结一下你在同孩子或父母相处中的非理性思维,列出反制和回击这些想法的信条,检查一下自已的这些烦恼,有哪些是完全不必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