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听了两节五年级的语文课。一节是小陈老师讲的《自相矛盾》,一节是小郭老师讲的《草船借箭》。
两位老师非常用心,虽然是组内公开课,听的老师也不多,但是她们精心准备,对教材的把握很准确。
小陈老师讲的是寓言故事,因为是文言文,所以读准音,断准句,借助注释理解文义,揭示寓意。对话反复朗读,体会“楚人”和“路人”的语气,加上想象,配上神情和动作。但是课堂上少了灵动,老师把握课堂节奏很稳,课堂精彩生成很少,所有流程的都在稳稳进行,一切都在老师的预设中,课堂上学生思维没有激发出来。
小郭老师讲的是名著节选。因为是第二课时,分析剧中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老师有所取舍,情节很快梳理,然后详读对话描写,分析周瑜,鲁肃,包括曹操在内的人物性格。诸葛亮的妙在他知天文,识人心。整节课把学生的情绪完全带动起来。
再看昨天朱煜老师在群里推送两个链接,是他在讲授《景阳冈》一文时两个课时的课堂流程。
朱老师处理字词时告诉学生读名著时遇到生字词可以猜或者跳过去。这又让我学到一招。是呀!阅读名著,一个生字词完全不影响他对整本书的阅读理解,猜一猜,猜不出来跳过去也无妨。
朱老师紧扣课后练习题,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特别是对武松打虎的这一片段,让学生深入体会进行细致的解析。写老虎的厉害,其实还是为了写武松得厉害。
名著节选文章,就是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通过这些精彩片段,让学生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教给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景阳冈》是篇讲读课文,又是半白话文,文中难理解的词语不少。处理字词这个环节不可少。朱老师,先处理字词,然后梳理情节。我有一处不明白,老师在梳理情节之前,提出一个问题:你有什么地方没有读懂?我很想知道如何处理这个环节的。
如果学生有很多问题,或者提的问题五花八门,老师这时候该怎么办?
是根据自己课堂安排内容,打断学生的提问,推进下一环节,还是让他们尽情发问?
这段时间,我越来越热衷研究课堂流程,特别是教材的呈现形式。老师如何在课堂上引领学生积极思考,利用教材把课程标准一一落实。教法和教学理念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