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书的刷新的第一个认知就是对于“管理者”的定义,组织规模有多大不要紧,任何一个需要对做好正确的事负责的人,也就是任何一个尽力扑在少数几个影响最重大的优秀任务上面的人都是管理者。书中强调管理者定义的核心在于责任和贡献,而非权力和层级,一个人的“管理者”身份,最终是由其贡献和成果来定义的,而非由他的头衔或有无下属来决定。
德鲁克以其深邃的洞察力明确指出,有效管理者并非由神秘的天赋造就,而是由一套可以系统学习、刻意培养的思维习惯和实践方法所造就。书中写道:“我们之所以今天重视组织,正因为它能令平凡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句话揭示了组织存在的根本意义,同时也点明了管理有效性的本质——它不是要寻找超人,而是要让普通人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产生卓越成果的能力。关于有效管理者常遵循的8个习惯做法:
1. 他们会问“什么事是必须做的?”
2. 他们会问“什么事对企业来说是正确的?”
3. 制定行动计划
4. 承担起决策的责任
5. 承担起沟通的责任
6. 专注于机会而非问题
7. 召开高效的会议
8. 用“我们”而不是“我”来思考和说话
(前两个做法赋予有效管理者必要的知识,紧接着四个做法帮助他们吧知识转化为有效的行动,最后两个做法确保整个组织树立责任感并愿意承担责任。)
有效性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种实践。
在实践中学习有效性,首先需要的是态度的转变——从等待指令到主动思考贡献,从关注个人专业到关注组织整体,从抱怨资源不足到思考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最大价值。其次需要的是方法的掌握——学会记录时间、学会主持会议、学会绩效评估、学会决策分析等具体技能。最后需要的是坚持的勇气——改变旧习惯总会遇到阻力,包括来自自己和组织的阻力,唯有坚持不懈,才能将新的行为方式内化为自然习惯。同时,组织的结构、文化和制度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管理者的有效性。一个重视表面功夫胜过实际贡献的组织,一个鼓励忙碌而非有效的组织,很难培养出真正有效的管理者。因此,个人学习必须与组织变革相结合。
初读《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启示我们,成为一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没有捷径可走,但有一条明确可循的道路。这条道路不需要非凡的天赋,但需要非凡的承诺和毅力——承诺于持续学习,毅力于不断实践。正如德鲁克所言:“卓有成效是必须学会的。”这不仅是对管理者的要求,也是对每一个知识工作者的召唤。在当今快速变化的时代,这种学习能力本身,或许就是我们最重要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