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早5:30醒来,听到窗户外边的汽车鸣笛声,感觉有点吵。
孩子去上学了,需要住校,父母回了老家,家里突然一下子极其安静,反而睡眠没有前些天好。连续40天,都是高质量的睡眠,为什么突然安静了反而休息不好了。
坐起来读书,贝姬·肯尼迪的《看见孩子》,突然真得看见了孩子,也看见了自己。
一、看见孩子
不愿意住校的他去住校已是极度委屈,但每次我都告诉他男孩子不要流泪,要坚强,却从来没有真正考虑过他的内心需求。
他还那么小,不想住校,想要待在妈妈身边是多么正常的心理诉求,虽然现在有困难必须住校,但我应该从他的角度应该怎么度过住校的日子,怎么排解对妈妈的想念,怎么快乐学习成长快乐周末返家。
是的,大人常常从行为看见行为,而制止行为或强化行为,做得好了表扬、贴小红花,做得不好了批评,甚至在众目睽睽之下罚站,是我们常见的教育方式,一直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但今天在《看见孩子》里似乎唤醒了当时自己被管教时的心理感受,被表扬还好,自然强化行为,被罚站或者被叫家长其实感觉很羞耻,其实没有做什么大的错事,经常被大家长喉一顿,不能…,必须…,你为什么…但自己的心理需求家乡了解过吗,似乎没有。
这些管教,它关注的其实只是可以观察的行为,而不是难以觉察的孩子的感受、想法和需求,它的焦点就是消除孩子的“坏”行为,让孩子实现听话或顺从,甚至以牺牲亲子关系的代价。
父母的角色不是塑造孩子的行为,而是培养人,我们要有意识的把人和行为分开,从孩子的行为真正看到孩子内心的感受、想法和需求
看见孩子,才能更好教育孩子,这是今天清晨给我的第一个教育。
二、看见自己
成长就是不断治愈童年的过程,养育是在看见孩子的同时看见自己。
一天以来,眼前不断浮现出这个暑假的种种以及自己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暑假,父母、孩子一直陪在身边,还有姐姐弟弟的孩子交叉小住,平时冷清的房子热闹了一个多月,但事实上暑假之前我已经失眠了一个多月,而自从带着妈妈和孩子飞去海南,失眠神奇般的自愈,且回到家来也依然持续至昨天,家里最鸡飞狗跳的一个月竟然是我睡眠最好的一个多月,这其实是自己对爱与关心的需求吧,虽然妈妈还像以前般唠叨,爸爸还像以前般爱着急,但自己不着急了,表扬妈妈饭做得好,爸爸承担责任大,竟然比平时快乐了很多很多。
其实以前,自己一直自卑,跟家庭环境有很大关系,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苦行僧般地拼命工作已经成为习惯,直到这一年,在爱的鼓励下,在战友的影响下,在好书的浸润下,在财富的自信下,用活在未来的姿态活出了不一样的生活。曾经的做不好丢人的心态,只接纳优秀的自己,一次没表现好就懊悔不已的自己慢慢远去。
羞耻感、自卑感都是一种情绪,是没有人了解或接纳我的那部分自我。当那种羞耻感或自卑感涌上来的时候,它会将人卡在那里,丝毫动弹不得,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很多次经历,把自己压抑得动弹不得。
看见自己,就可以逐渐释放自己,近期生活已经越来越轻盈,自我感觉也越来越自信。
什么是自信?
自信不是自我感觉好,
而是我完全知道我现在的感受,
这种感受是真实的,
而拥有这种感受的我是好的!
无论这种感受是舒服的,不舒服的,愉悦的,心痛的,成功的,失败的,拥有这种感受的我都是好的。
是的,也就是完全接纳自己,只是把行为和人分开,更容易让我们看见那些不容易被觉察的感受、想法和需求。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自己和解,与孩子保持亲密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