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概括
作者介绍:贝姬博士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三孩妈妈,被《时代》周刊誉为“千禧时代父母的教养教练”。曾以“最优学业成绩”获得杜克大学心理学与人类发展学士学位,及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
贝姬博士重新思考并定义了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并将这些想法转化为父母在家就可以实施的策略,以帮助父母变得更强大,成为更有准备的养育者,并从容应对育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挑战。
本书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养育准则,一部分是实战操练
养育准则部分是以引导家长,学习透过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内心,并且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全人并不是单单的塑造孩子的好行为,为主旨。帮助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不断的探索自身及孩子的内在,用成长心态共同成长。
准则一:善意养育。
养育孩子有个重要的底层逻辑:父母和孩子的本心都是好的。没有父母是对孩子带有恶意的,父母对待孩子也许有错误的行为或方法,相信这样的父母只是因为他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没有孩子是故意给父母制造麻烦,找父母的茬,让父母不好过,而是他们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缺乏。请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个好父母,我的孩子也是好孩子。行为和动机是可以分开看待的。
准则二:真相不唯一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独立的人,都有自己的认知体系,有属于他自己的看见和感受。我们要能接受关系中的双方眼中有不同的真相,哪怕双方存在分歧。
准则三 :明确父母和孩子的职责
父母是孩子的安全堡垒,是身心的。为了保护孩子的安全,我们需要给孩子设立一些规则,有些是孩子不能够越界的,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认识并调节自己的情绪。孩子的职责则是通过表达感受和情绪进行探索和学习。
准则四:婴幼儿时期至关重要
安全感,被接纳,被供应,信任,被爱……这些都是在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形成的认知,孩子接下来的成长也是以这个时期被照顾的程度为基调。这个时候孩子发展出来的对父母的依恋和信任程度,决定了孩子将来的独立性如何。
准则五:永远都不晚
很多时候,家长在学习的过程都会感慨:现在明白的太晚了……其实我们的大脑有很强的可塑性,不管是我们自己和孩子。当父母改变,孩子也会随之改变。甚至在这个过程,我们的关系也会有机会被修复。
准则六:心理韧性比快乐更重要
有快乐养育的说话,觉得孩子最重要的能力是感受快乐。其实培养孩子的心理韧性或是孩子的内在,是更重要的。内核强大的孩子,不会轻易被打垮,而是更能接受现实,更能承接压力。好比快乐对应的是多巴胺,心里韧性对应的是内啡太。
准则七:行为是一扇窗
孩子的行为,多是内心发射出的一些信号,家长要能够捕捉到这一点,并且引导孩子去表达。让我们明白孩子此刻真实的感受是如何?家长一味的展示自己的权威和控制是治标不治本的,除非和孩子有亲密、紧密的联接,才能够认识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本质,更好的帮助到孩子。
准则八:减少羞耻感 ,让关系更亲密
我们很容易把错误与羞耻感相连,特别是孩子。孩子自己的一些行为,自己都会觉得羞耻。这个的时候孩子是充满了不安全感,甚至会逃避。我们要表达出对孩子全然的接纳,让我们用爱来遮盖羞耻。
准则九:说真话
让家,成为可以说真话的场所。父母要在孩子面前说真话,也引导孩子说真话。在孩子太小的时候可能还不太分辨出来真假,只需要我们不断的引导。
准则十:不要忘记自我关照
做父母的一边要养育孩子,一边还努力让自己成长,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可以说是艰巨的任务,这个时候父母要优先照顾好自身。因为孩子的感受通常比大人更敏锐,父母的焦虑不安,孩子很容易就感受到。先让自己成为喜乐的人,再把孩子养育的喜乐吧。
二、个人感悟
我们老家,有一句骂人的话是这样的:这个孩子从小就是个坏熊。现在我也容易把孩子坏,联想为这孩子从小就坏。就算不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环境已经把他养的就是坏的。所以我也忽略了,孩子行为背后的需要。很好的提醒了我,就像作者说的,真相不唯一准则。
说起这个真相不唯一准则,也引发了我自己的思考。很多时候在关系中,我们会表达,一件什么事给我们带来的真实的感受是如何的。好像我们常常都有各自真实的感受,我们不否认对方的感受,但我们还是会想要让对方明白他的想法是错的。因为我们不能够接受有两个真相,我们就认为,只有我的认知才是真相。
书中有一个说法叫成长心态,应该类似终身成长的概念。如果在家庭中,父母是抱持终身学习,终身成长的心态,孩子大概也会明白。活到老,学到老。
作者特别解说了家里多胎孩子矛盾的一些案例,很感恩,对我来说很实用。比如,老大看老二,或老三,会是配偶又找了个相好的感觉。只设想到,如果家里有了老二,老大可能安全感会降低,会怀疑自己还有没有被爱。但作者的这个比喻,让我对老大和老二的关系,一下就立体了。原来老大会这样看老二,也算让我预先更多了点心理建设。毕竟我们家老二也快出生啦。
感谢作者让我明白,我们要更多的在关系中彼此看见和看见孩子真实的内心需求。再一次的收获满满。
育儿先育己,才能不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