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抱怨自己是沟通的终结者,本来好好的沟通氛围,自己加入后气氛降至冰点。
有人不知道如何和陌生人沟通,总觉得和生人有隔阂,用高冷来伪装自己等契机。
有人和他人有很多话题可沟通,但就是链接不到他人,沟通内容琐碎没有逻辑性。
那又如何顺畅的沟通呢?这就需要掌握沟通的底层逻辑,没有深厚的地基搞不出摩天大楼,沟通也是一样的,玩转沟通的底层逻辑,才能找到沟通的症结所在,掌握沟通的主动权。
要想会说、说得好,就必须掌握沟通的三大原则:
开放性、目标感、建设性
第一,始终保持开放性。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我要让我们的关系往前发展,而不是止步于此。所以,我需要对你的观点、意见和态度展现开放性。
第二,始终保持目标感。这个目标可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是为了扩展人际关系,也可能是为了谈成一桩生意。任何情况下,只要我卷入一场沟通,就一定要明确我的目标,避免陷入情绪化。
第三,始终保持建设性。我要为我们的关系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方案。
原则一:开放性——沟通创造共识
误区:开放性是一种态度
过去,我们觉得开放性是一种态度,我态度好,就能保持开放性。
但实际上,开放性是一种能力,是把自己的整个沟通过程变成一个开放系统。让对方的观点、思想可以涌入到这个系统中来。
双方思想产生交互,才叫完成了开放性沟通。
书中例子:
我刚进职场的时候,就犯过这样的错误。
第一次给企业做提案,精心准备,以为自己把各种情况都考虑到了,陈述的时候特别地有气势特别地雄辩。对方企业也特别客气,一直到散会以后,才对我说:“小姑娘,你口才真好。”
我当场就意识到,完了,这个会开砸了。我是来做提案的,居然从头到尾,没有让对方发表过意见。除了展现自己口才好,没有拿回来任何信息,这次沟通就是无效的。
这也是年轻人在职场上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你精心准备了一段发言,什么都对,但就是不给对方说话的机会。这错误的原因就是因为缺少开放性
开放性公式:
开放性公式: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助以理解的工具~乔哈里窗:
有一个工具叫做乔哈里窗,是心理学家乔瑟夫勒夫和哈里·英汉姆提出的一个模型。它把人们的信息划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我知道、你也知道的信息,这是沟通中的“共识区”,也是我们都认可的部分。
第二种,你知道、但我不知道的信息,叫做“我的盲区”。
第三种,我知道、但你不知道的信息,叫做“你的盲区”。
第四种,我不知道、你也不知道的信息,这是我们“共同的盲区”(可怕)。
在职场上,我们岗位不同,职责不同,年龄不同,立场也不同。
在沟通中,如果你我的盲区特别多,双方就容易吵架,因为我们就这个问题上,没有什么共识。
那些我知道、你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变得傲慢。
而那些你知道、我不知道的信息,容易让我产生抵触情绪。
所以,沟通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对称信息,努力消除你我的盲区,让我们的共识区变大。
这就是乔哈里窗。
下次,当你和别人沟通的时候,脑海里就可以浮现出这样一个工具来训练自己。
只要你和对方完成了信息对称,不断扩大你们的共识区,消除你们的盲区,你就展现了你的开放性(相关案例在右边评论区)。
举个例子,你和小杨合作一个项目,在第一次讨论的时候,你会怎么说?
按照乔哈里窗的原理,这个沟通过程就应该是这样的:
哎哟,能和杨老师一起做项目,这个机会太难得了,对我来说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机会。
领导布置了这个任务,咱俩先对一对情况。
你知道啥信息,我也把我知道的信息和你同步一下。
还有几个事领导和你说了吗?
这个事情我不清楚,您能给我讲讲吗?
……………………
对完发现,有的事情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我们对这件事都没有足够的信息和经验的时候,
我们就变成了战友,可以为我们共同的项目争取资源。
理解的小技巧:
技巧1:少说“你”,多说“我”“我们”
解释
“你”,会激发对方防御心理
“我们”,对方会卸下防备,感觉是自己人。
我们共同面临这个挑战,我们是个共同体。
办法就是,把每一个用“你”开头的问题,都可以转化成一个“我”的问题,或者再进一步,变成“我们”的问题。我们不是对立关系,是共同体关系;不是你的工作没做好,而是我们共同面临这一个大的挑战,我们怎么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这不仅是一个沟通技巧,也是一个思维技巧。
我们本能是把世界分成两半,世界都围着我转,我提出诉求,你达到我期望的样子。
但实际上,不论老板还是员工,上级还是下级,甲方还是乙方,我们都是一个共同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
所以,我要有意识地训练自己,把所有的“你”都转化为“我”或者“我们”。只要你经常用“我们”说话,你就保持了开放性。因为你完成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那就是换位思考。
练习:
[开放性练习1]
A 这个月,你的OKR进展怎么这么慢? !
B 我做点什么,能把咱们部门的OKR往前推进一下?
有没有感觉到,第一句话一出口就闻到火药味了。
因为你在评价别人,你在不了解事实的情况下,就对别人下了一个判断。
他可能已经完成了OKR,只是没有反馈在表格上;也有可能是其他部门掉了链子,连累他延误了进度。
你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就把问题归结到他身上,要么对方憋一肚子气,要么当场就会和你起冲突。
那把主语换一下,把“你”换成“我”,同样的意思可以怎么说? 你可以这样说:“我做点什么,能把咱们这个部门的OKR往前推进一下?”
你看,这就变成了并肩战斗。
对方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会觉得,你在说我们共同的事情,而不是在责备他。
[开放性练习2]
A你为什么没有交报告?
B我为什么没有拿到报告?
“你为什么没有交报告?” 改造一下:“我为什么没有拿到报告?“
你看,上面的这两句话,其实同一个事实,只是转换一下语气,加上了“我”,两个人就不会吵架了。
[开放性练习3]
A 你的报告怎么交这么晚? 别人都交了,就你还没完成。
B 我一直在等你的这份报告。下次可以交早一点吗?
[开放性练习4]
A你这套方案超预算了!
B我们调整下方案,把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吧。
[开放性练习5]
A你到哪儿了?怎么还没来?
B 咱们的会议就要开始了,你遇到什么情况?
“你到哪儿了?怎么还没来?“ “我们的会议就要开始了。老板找你没找到。“
注意:
不是简单换字,你换成我,而是进行换位思考,——用乔哈里窗,让对方把自己不知道的信息表达出来,扩大共识区,消除盲区。
技巧2:每说一段,都问一下对方的意见
每说一段,都问一下对方的意见
接着看第二个技巧,每说一段,就Cue一次对方,问一下对方的意见。
具体话术可以是:
“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不知道你有什么见解?“
“我刚刚说的你有什么疑问吗?“
这就叫传球,把球传给别人,让对方讲话。
通过让对方发言,我们不断的确认我们双方的共识在哪里?
共识可以扩大吗?盲区可以缩小消除吗?等等
脱不花和麦肯锡的合伙人开的一个电话会。一听他讲话,脱不花就知道他肯定受过麦肯锡的训练。
整个电话,分成几个意思。
一段话只讲一层意思,每层意思讲完都会问一句:
“这是这件事上我的观点,我想听听你的想法。”
“我想得不一定对。”
“特别想和您交换一下意见。”
我们的会议只有短短20分钟,我都被问了好几回。
但是,我觉得特别开心,因为他想听我的想法。
张绮,工作是做销售培训的。他曾经讲到一个技巧。
他说,我做的PPT,从来没有“谢谢”这一页。为啥?
因为如果你做提案,一出现“谢谢”这一页,就是在说:“我说完了,请来评价我。”
那现场的所有人,马上就把思维切换到评价模式了。
说不好听的,他们挑刺的话就已经在路上了。
而你把“谢谢”换成这么一页:“感谢大家倾听,我们来看看怎么落实刚才的方案。”
大家就会顺着这个思路,跟你提建设性的建议,想办法把这个方案落实下去。这就是开放性的重要性。
技巧3:开放性结尾:
如果认同对方,就说:
“您刚刚说的这些太有启发了。”
“你的意见对我一直都很重要。”
“您提的这个问题,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果不认同对方,也可以积极回复:“您说的是个思路” “您的介绍对我有启发”
练习
请阅读一段材料,然后点击答题
小杨在公司牵头了一个新项目,要在公司内部做第一次正式的介绍。这次会议,公司总经理没有参加。来参会的有小杨的直属领导,也有其他相关的同事和部门负责人。
关于这个会场上的沟通,会有四道问题来检测你的沟通开放性。
1.作为骨干员工,小杨这次发言很重要。请你给小杨出出主意,这次分享,小杨应该怎么讲?(多选)
A:这是一个小杨在全公司展示自己的好机会,一定要抓住,好好展现口才。
B:讲述中,给大家介绍这个新项目的竞品调研结果。
C:讲述中,把这个项目跟公司明年的目标挂钩。
D:分享结尾要周全,PPT以“谢谢大家”来结尾。
答案:B、C
A 选项不妥,沟通时间宝贵,应当锚定目标,不能只顾推销自我。
B 选项,解释调研成果,是在对称双方的信息。“消除盲区”
C 选项,跟公司目标挂钩,其实是在跟其也部门扩大共识,对齐目标。
D 选项不妥,结尾不能封闭沟通,而是要把说话的权力主动给到对方,保持开放的讨论界面。
2.小杨讲完之后,收到了几个反馈,下列哪些反馈,能证明小杨的讲解,体现了沟通的开放性?(单选)
A:小杨讲完之后,参会同事一片沉寂。
B:“小杨,你讲得真好!PPT做得也很棒!”
C:“关于技术研发环节,会后咱们能一起再对对细节吗?”
D:“你能解释一下,这个项目到底需要我们部门做什么吗?”
答案:C
A 选项,大家不说话,可能不是反对,而是本质上没弄清项目跟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
B 选项,大家记住了小杨,但忽视了对新项目本身的讨论,目标失焦了
C 选项是推荐答案,技术部门的回应、说明他们初步理解了项目的需求,愿意进一步“消除盲区”
D 选项,说明这个会议没有进一步达成共识,甚至可能因为不理解而形成了新的分歧.
3.各部门同事给了反馈后,小杨要做个回应,你赞成以下哪些行为? (多选)
A:收集各部门同事的想法并做个简单反述确认。
B:对于不愿意配合的部门.告诉他们,这是领导重视的项目,要慎重考虑。
C:直接请自己的直属领导回答。
D:约定下一次开会讨论的时间。
答案:A、D
A 选项,倾听之后,用反述的方式确认了反馈,进一步巩固了共识
B 选项不妥,即使这个项目有总经理的支持,但在总经理不在场的情况下,小杨这么表达,会让人觉得以上压下,构成了对其他部门的威胁
C 选项不妥,小杨作为主要发言人这么做,属于甩锅行为。D 选项,每一次会议之后,都约定下一步的行动和沟通节点,保持了沟通的开放性.
4.你是参会的一个支持部门,小杨给你们部门提需求,但你们接下来也很忙,难以承接。你怎么回应? (多选)
A:接下来一个月我们部门很忙,支持你的新项目很难。
B:你能再解释一下,新项目需要我做什么具体支持吗?
C:我需要给你几个人,要干到哪一天?
D:我们确实人手比较紧,除了这个方案,我们还能想想其他方案吗?
答案:B、D
A 选项不妥,上来就拒绝,这是一个典型的封闭沟通方式,没有给新信息进入的机会,万一这个项目的优先级更高呢?
B 选项,是一个主动消除盲区的动作,有了这个问题,沟通就能继续下去,新信息就会进来。
C 选项不妥,这个表达最大的问题,就是区分“你我”,就把合作变成了对立,也把自己变成了消极的执行者。
D 选项,这个选项虽然表达了难处,但是用“我们”站在合作者的立场上,继续寻求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