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张月朗 吴谨 通讯员:石佳贝
为全面了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状况,掌握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以促进农产品振兴乡村,7月16-18日,“芙蓉学子·乡村振兴”湘潭大学学生会赴泸溪县新寨坪村暑期社会实践团前往泸溪县潭溪镇多个农产品基地,深入调研农产品销售渠道及运营模式,剖析农产品销售的堵点痛点,探寻乡村振兴产业蓬勃发展新路径。
以“黄桃盈枝,乡民喜悦”的丰收美景,绘制乡村振兴“幸福画卷”。实践团走进2018年扶贫工作队脱贫攻坚产业基地——新寨坪村黄桃园。新寨坪村黄桃园作为当地脱贫攻坚的明星产业基地,近年来发展势头愈发强劲,产量从2019年的2000斤发展到了如今的20000斤,不仅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在助力贫困群众致富的道路上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当地一位果农为实践团成员介绍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该地所产黄桃品质非凡,在当地市场上备受青睐,为当地的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绿色增收、生态致富。
但是黄桃的发展还存在着两个典型的问题:不耐储存以及交通不便。实践团经过调研分析,建议:一是提升储存技术和加强农产品加工,如将不易储存的黄桃加工成半成品或成品,提高黄桃的附加值和储存稳定性;二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或发展多元化销售渠道,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网络工具推广黄桃,打破地域限制,拓宽销售市场。除此之外,实践团成员还原创了黄桃IP形象,活泼开朗、细心温柔的“桃桃”很有记忆点,通过这一形象可以吸引消费者目光,增强品牌识别度,提升品牌价值和形象。
以“土鸡土猪,生态为基”的绿色发展,打造乡村振兴“强农路径”。随后,实践团成员参观了土鸡土猪养殖场,虽然养殖规模不大,但是经营者坚持着质量为先的原则,用纯天然自然养料喂出了“跑山猪”“走地鸡”,其产品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赞誉。
土鸡土猪养殖场负责人也向实践团成员吐露了养殖场面临的难题,如规模较小,难以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等。针对养殖场的现存问题,实践团成员们纷纷献计献策,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议,助力实现绿色生态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以“柑橘飘香,果农增收”的丰盈实绩,铺就乡村振兴“富民之路”。为进一步了解产业融合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实践团成员在湘潭大学团委书记张月朗的带领下,来到了产业融合示范区——柑橘园。当地村支部书记向我们介绍到,椪柑作为泸溪县八大产业之首,已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在全国各地都有一定的口碑。但面对传统种植模式的局限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椪柑经营者不得不采取应对举措。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椪柑园通过推行多元种植管理模式,规模化整合各果园,实现椪柑品质的提高和农民的就业增收;摆脱传统品种束缚,潜心研制新品种实现产品创新。
实践团成员利用现代营销手段,结合当地椪柑特色资源,打造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椪柑拟人IP形象“阿柑爷爷”。在调研过程中实践团向当地村支书和村民详细介绍了这一形象的设计理念、市场定位及推广计划,获得了村支书和村民的高度认可和大力支持。在实地走访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还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开展了“助农直播”,打破了传统农产品销售的时空限制,实践团成员伍翔宇提到:“希望带动更多农户加入到‘互联网+农业’的行列中来,共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
随着调研的深入,实践团在泸溪县的所见所闻不仅展现了当地农产品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也深刻揭示了乡村振兴的无限潜力与挑战。通过剖析销售堵点、探寻发展新路径,实践团成员不仅为当地农产品销售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更以原创农产品IP形象,制作IP表情包等手段进一步推广泸溪县特色农产品,为乡村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注入青春动能。今后,实践团将继续秉持创新、务实的精神,不断探索和实践更多助农新模式,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