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注意:孩子!》中《难教的孩子》一节,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与家长进行沟通教育界经常讨论所谓“困难”学生的问题。和交流,提升家长的教育智慧,来教育好“难教孩子”的?
“亲爱的成年同志们,让我们想象一下,要是你处在别佳的位置,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天听到的都是‘你什么也不行’,‘你是个后进生’‘别人都能做的事情你怎么就不会’之类的丧气话,你会是怎样的心情?”——苏霍姆林斯基
“难教的孩子确实存在,走到哪里也躲不开。千差万别的原因使得一些孩子在智力、情绪、道德方面出现了异常甚至畸形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
“永不满足的求知需要和寻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对于孩子的正常发展非常重要,它们不是天生的,是从人那里获得的。我们成年人回答孩子的问题越多,孩子的认识兴趣就越大。他在自己周围发现的新东西也就越多,他也就越是惊奇、越是快乐。”——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即使是真正低能的孩子,也要让他不感到自己的残缺,也要让他享受到做一个高尚人的快乐,享受到认识的快乐,享受到智慧劳动和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
“有些教师和家长以为,多学多记一些知识就可以把学习困难的孩子拽上来,这就大错特错了。教师和家长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不要强迫孩子不停地读书,而是要培养孩子的智慧,发展他的智力和能力,教他学会思维。”——苏霍姆林斯基
很多教师认为,只有把“困难”学生“纠正过来”、完全变成另一个人以后,才能对他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如果没能成功地把学生纠正过来,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摆脱掉他。
这从根本上就是错误、有害的观点。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学生犯的错,既不是耍无赖,也不是故意妨碍教师和同学们的行为,更不是蓄意的恶作剧,而是少年的性格特点的表现。
那这就意味着教师应该顺从地向命运妥协、“迎合”这种学生、姑息纵容他的把戏吗?不,完全不是这个意思。“困难”学生同样不允许脱离学生规范和要求的框架;但为了让他遵守这些框架,教师对他需要付出比对其他学生多得多的关注,并且不是这样做一个星期、一个月,而往往是经年累月。
“困难”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人们业已形成的刻板印象不一样。有多少这样的学生,就有多少对他们施教“困难”的内在原因。真正的教师,总能找到打开学生最复杂的个性之门的“钥匙”——这把钥匙能影响学生的智力、心灵和意志中最敏感的地方,从而一年又一年地从事这艰难而崇高的教育事业。
我们学校的学生尼古拉·尼基坚科在二年级时已经是人尽皆知的“纪律破坏生”了。他的老师声明不可能把他留在班里。她也是这么做的:很多课这个孩子都是在走廊里上的,即便如此,他还影响其他班上课。当教导处请老师详细说说,为什么不能把他留在班里上课的时候,老师细数的每一个错误却都是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犯的错误:在课堂上左顾右盼、影响别人、做鬼脸、在同桌的作业本上滴墨点、口袋里装着各式各样的无关物品,如此等等。但这位老师只看到了这些事实,却不能解释其中的原因。
其他更有经验的、时常听这位老师的课并留意孩子们课后生活的老师、教导主任和校长帮她弄清了这个孩子的性格特点。她才明白,这个孩子精力充沛:他遏止不住地想证明自己的智慧,于是就变成了各种调皮捣蛋的行为。此外,他非常自恋、敏感,对同学们的每一句话都过于敏感,在最小的争执面前也毫不妥协。同桌给尼古拉说:“你写的字母Ж像蜘蛛……”——尼古拉就在他的作业本上滴了墨点。还有个同学因为嘲笑他的衬衫而被打了。他的调皮捣蛋通常并非出于恶意,但是,这些行为影响了班级,破坏了课堂秩序。在他身上还能发现一点,就是这个孩子总是努力证明自己不在乎老师的批评和威胁。
这个孩子身上并没有任何危险的地方,但老师持续不断的叫喊和请母亲来的威胁却使他对老师越来越防备,越发不信任,想方设法做出新的恶作剧。其实,这个孩子需要的是平和、关切的话语和善意的教导。在集体的建议下,老师开始采用这些方式。她时不时地让尼古拉提早到校,在上课前帮助她挑选教具;让他做每日的天气播报,拉他加入学校里的钳工模型设计师小组。于是,男孩的无限精力就转移到引人入胜的有趣活动中了。
尼古拉是家里的独生子。老师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叫母亲来学校后,每一次请她“采取最坚决的措施”后,尼古拉都变得暴躁、封闭、更不听话了:母亲“采取了措施”,疏远了儿子;而超爱妈妈的儿子认为,这全都是老师的错。
以后每次男孩调皮捣蛋,老师不再叫母亲来学校了。相反,每次和家长见面时,老师强调的都是尼古拉的行为和对老师的态度表现出来的所有积极方面。这帮助老师和男孩亲近起来,增加了男孩对老师的信任。虽然尼古拉在教学大纲的很多单元上成绩落后,但老师不再强迫他课后留下,而是建议他早上早点来,耐心地为他单独答疑解惑。男孩开始喜欢老师了,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努力学习给老师带来了快乐。
在五年级头几个星期的学习中,尼古拉再次遇到了大麻烦。他又开始了自己的调皮捣蛋,一些老师开始把他轰出课堂。但惩罚越是严厉,男孩越是顽固,他扛住一切,就是不服软。有人曾提出建议:把尼古拉除名三个礼拜,好好教训教训他。
面对这种情况,所有五年级老师不得不用统一的要求对待这个男孩。所有老师达成共识,要把尼古拉的精力引到有益的、集体需要的事情上。依此共识,老师们坚持了三年。尼古拉五年级时做出了自创的气压表,六年级时参加了蒸汽机模型的制作,七年级和小组成员一起制作了能运转的风力发电站模型。
当然,每位老师都和尼古拉有过很多不愉快,但没人在集体前面揭他的短。他的每一次成功、他做的任何好事,老师都想方设法予以表扬。而对他起了决定性影响的是单独交流谈心,谈话的落脚点是孩子身上的一切善良之处。
尼古拉在我们学校上了七年学,整整七年里他都是“困难”学生,但我们并没有指望能一下子就把他变成一个任何人、任何时候都讲不出他一句坏话的那种学生。
结束了七年的学校生活,因为种种原因尼古拉不继续上学了。他那时还不到十五岁。要是学校、整个教育集体和所有家长不考虑他这种类型的学生未来的命运,要是没有意识到对他们的道德责任,那么即使有了七年级毕业证书,他们还是会流入被人们视为学校灾难的那种环境里,就会去“混大街”。不过,我们学校长期以来肩负着对学校毕业的青少年未来命运的道德责任,这是我们教育集体最重要的准则。
……村里的任何一个青少年都不应该被置于劳动集体的影响之外——学校通过给学生社会生活方面的帮助来实现这一准则。也因为如此,我们这里没有“不良环境”,也没有让我们为自己学生担心的那条“大街”……
我们努力使那些“困难”学生在毕业以后仍尽可能地接近学校生活,以便长期受到学校教育集体的良性影响。学校成立了装备精良的木工作坊后,就有了形成这种影响的有利条件:作坊里组织了学徒班,接收七年级毕业生。这个小组里有“最困难”“最不可能的”少年,其中就包括上面提到的尼古拉·尼基坚科。
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清晰明确的目标——成为技能娴熟的木匠,而且他们自己也有非常认真的劳动态度。事实表明,经过六七个月的学习,学生们就能完成制作框架和木门这种不复杂的订货任务了。这使他们获得了第一份劳动报酬。而最重要的是,教师们和好学生们在道德面貌形成的关键期——从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对他们持续不断地施加影响。
我们深信,没有一个学生是学校通过社会生活、集体劳动等方式教育不了的。我们的生活为儿童和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不竭源泉。不要保护学生不受“环境的有害影响”,而是要创造良好健康的环境——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主要任务。
教师不能回避“困难”学生,也不要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摆脱他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挥挥手就把“困难”学生变成安静、听话的学生(这也是不可能的),而在于让这些学生始终处于教育的影响之中,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