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中的心理效应》7-12章有感
51号山东崔金鑫
本周利用回家后的时间,阅读了书中“高原现象”、“思维定势”、“归因偏差现象”、“沉锚效应”、“连锁塑造”、“詹森效应”这七篇文章,越是深入学习这本书,越发感激带领我们读书的老师,真真是令我们受益匪浅。
迈好眼前一小步——高原现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经历三大境界:一者,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者,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者,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里说的第二境界就相当于高原阶段,即——我们在技能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那么如何克服高原现象呢?一位马拉松赛跑冠军说,我在跑步时,我每一时刻想念着的不是终点,而是怎么迈好眼前的下一步。由此可以看出克服高原现象需要的是耐心,是“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态度。
高原现象并非是极限,并非是不能进步的代名词,相反,它就像是黎明前的黑夜,这种停滞是正常的,是任何人都会出现的,虽然这段时间很难熬,但也是技能进入更高阶段的表现,相信只要我们适当地调整练习方法并付诸一定的努力,再坚持下去就一定会有质的提升,创造出学习中的“第二次呼吸”!
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维定势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我们的思维会受到前面思维的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定势。本章给我的启发有两点,一,既然思维定势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那么作为教师,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他们构建相信自我的思维定势;二,创设能够提供思维空间的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打破陈旧定势对自己的影响。
文章不如给我,造化不如他——归因偏差现象
在生活中,大家探究事情发生的原因并对此进行归因时,都会有一种自我防御倾向,因此,产生了归因偏差现象。归因偏差现象有许多种,例如,在一件事情上,如果自己成功了,大家都比较喜欢找主观原因,倘若失败了,则更喜欢找客观原因。这种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就称为自我服务偏差。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种归因偏差,在此不一一举例。
归因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事情的判断,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从而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那么如何避免归因偏差呢?斯托姆斯做的研究使我们知道最有效避免归因偏差的方式就是进行换位思考,站到别人的角度去想一想,知己知彼,将心比心。
在工作中,我们尤其要警惕归因偏差。因为教师错误的归因偏差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在进行归因时要慎重再慎重,考虑再考虑,力求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帮助他们取得进步。
要一个,还是两个?——沉锚效应
沉锚效应用成语来说就是“先入为主”。即在做一个决定时,我们的大脑会对得到的第一个信息给予特别的重视,。第一印象或数据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我们的思维固定在了某一处。
教师在上课时既要利用这种沉锚效应,又需要预防沉锚效应。例如,语文教学中好的作文范文,就是一个“锚”,可以给学生很多的启发。但也可能会形成思维定势,限制学生的思路,造成千篇一律的情况。想要绕过“沉锚”的陷阱,需要我们集思广益,寻求不同的意见、方法,以开拓自己的思维,这样才能打破原有的条框束缚。
小步子,大目标——连锁塑造
《小步子,大目标》是本周阅读的文章中让我获益最多的一篇文章。文章开篇先是介绍了斯金纳的一个实验——连锁塑造,连锁塑造是指通过小步骤反馈来达到学习目标,也就是说,首先要把目标分成几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要进行反馈或强化,最终达到大目标。然后,用举例子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连锁塑造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感恩我可以看到这么棒的文章,它启发了我如何不吼不叫地去帮助孩子塑造行为、改变习惯,引导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锅——詹森效应
詹森效应是指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比赛失败的一种现象。詹森效应在学生的考试过程中屡见不鲜,考场的失利使孩子掉进了痛苦的深渊,心理素质再差些,甚至会让他们失去再次参加考试的勇气,从而放弃学业。
如何让每个学生都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学校教育中,如何使学生避免詹森效应呢?第一,摒弃心中的非理性观念。在平时教学中就要注意矫正学生的消极想法,使他们养成以平常心对待考试的习惯,减少紧张情绪,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水平。第二,加强综合训练,提高考试策略。平时小考针对的是部分知识,大考往往着眼于前后知识乃至各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需要加强对各种知识的整合理解和灵活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有效的应对综合问题的策略。除此之外,还要对以往大考表现进行反思,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对策。第三,家长保持平常心。对于家长和教师来说,期望过高也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我们应当明白,其实孩子需要的是更多的鼓励而非“你一定能考第一名”、“你一定要考上重点大学”等诸如此类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