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非常荣幸又上了一节麻吉星的教研课。得到了很多锻炼,收获了很多反思与经验。
上课内容:学习新课《14刷子李》。学生第一个任务是寻找刷子李的人物特点,课前收到的任务,有一个简单的任务单:特点是什么(需要自己总结)+依据(从文中找)+解释(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这一项任务找到越多越好,读书可以读厚或者说读细致。紧接着,课上小组的任务是,总结成简要的方面,这个任务是越凝练越准确越好,读书可以读薄读凝练。第二个任务是说说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写刷子李,课前自主学习同样越多越细致,课上就是班级合作,选择最主要的方法,重点在于同学间互相交流碰撞。第三个任务是测评,考一考同学们会了与否,是从曹小三的心里变化来深入理解侧面描写的运用与效果,另一方面的测评是写一个片段,表现一个人物陶醉的情景(设计了,但是没有时间执行)。
本次课堂,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有很多。第一个是麻吉星软件班级名单选择最开始忘记了,因为带队到录播教室,课堂已经开始了2分钟,慌乱中的失误。第二,班级名单没有选择,但是大约十几二十几分钟,才用到具体到单个学生的功能,说明,这里还是需要提高对单个同学的关注与检测。第三,具体的课的重点难点,还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比如,王博士提到的,学生之间对于人物特点——技艺高超与自信之间的关系,课上同学之间有了很好的分歧与碰撞,一是可以展开,关注与监测到全班同学的思考,另一个是可以给足思考的空间与时间。
简单总结到目前的阶段性的理解:第一、传统的单独同学的问答,可以减少了——能参与的同学假设是三分之一,那对于另外三分之二就非常不友好,他们的思考状态是否在得到锻炼,教师不知道;他们的分享与表达显然没有太好的机会锻炼与提升。这一点可以针对性的不用举手的同学回答(明显有了明确的思考成果而且每节课一定会有多次锻炼机会),而是相应增加“挑人”——电脑系统挑人,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有思考与表达的动力与压力),即便挑不到,思考的过程已经催发了。第二、课堂为了学生,那核心的时间交给学生去学、去实践、去体验、去锻炼、去提升、去碰到困难,那课堂核心的设计应该是——任务,学习任务;课堂设计的难点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什么,怎么引导;给学生怎样的帮助,在哪个阶段提供帮助,怎样提供帮助。说到学习得到的帮助与提升,麻吉星团队再次为我们树立了——同侪学习,课堂的主体与核心。其中“计时”工具,给小组学习或自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投票”给全面的每个同学个体一次思考与表达的机会,“投票”后的重点是“选人”,不同观点之间的直接对话与碰撞,是集体思考又表达交流的很好很有效的方式。而面向全体的体验、实践,比如朗读一段文字、说对一段文字的理解、写一段话、演讲、表演等等,都可以设置好要锻炼的能力目标(操作时转化为评分标准),那就用到了“评价”,第一,避免了只有单纯少数同学在展示,而是全部同学从评价角度去审美去思辨;第二,审美思辨的依据——评分标准,悄然间会在实践中内化为学生的能力,不太贴切的说,即使此刻的他没有完全做到做好,但是大约已经知道什么是好、以后该怎么去做。
个人最近阶段的教研课的任务就告一段落了。个人意犹未尽,无限感恩,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还有很多思考需要付诸实践。希望带着对学校数字化、信息化以及教学评助等等一系列的引导与培育的感恩,带着对麻吉星团队尤其王博士、张老师们的一直以来的指导与帮助的感恩,继续踏实实践,认真、努力,为学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