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0教研课反思
麻吉星教学平台课堂研讨第三周,王博士肯定了我们课堂的改变,以生为本的理念逐步落实在课堂中,对课堂细节的精进方面做了细致入微的指导,我受益匪浅。
我执教的是四年级上学期《麻雀》一课的第二课时,是一节很常规的“一学一得一练”的读写联动课,设计了三个环节,即王博士评课时讲到的“发现——提炼——运用”,虽然课堂的确很大程度上把时间还给了学生,但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习支架的提供者,学习目标达成的引导者,我做到真正以生为本了吗?结合王博士的评课,反思以下几点:
1. 分派任务,提示能否更精炼。以下是课堂上出示的学习提示和王博士建议以后的学习提示:
不难看出,尽可能把关键的信息出示给学生,不仅体现真正“以生为本”,更是对学生自主活动的支架提供,更能顾全到理解能力稍弱的学生,提高课堂效率。
2. 提炼总结,放手能否更大胆。经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后,我拍了几张学生在学习单上的批注,让学生上台展示:你们小组发现了作者生动展现事情重要过程的哪些写法?举例说明。
组员在汇报展示时,我相机在黑板上记下了写法要点。“你觉得学生能提炼吗?”,王博士问题话音刚落,我立刻意识到:是啊,学生能做的为什么老师还要代劳呢?周校常说“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相信是基础。”我还是放手得不够彻底,学生自己通过讨论提炼出来写法上的关键词,学生自己板书,遵循自己的归纳再来练笔不是更好吗?
3.组内交流,时间能否更细化。组内交流时,为了保证人人参与,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了学生使用发言牌,这次每个同学分配一分钟时间,细心的王博士发现小组内一个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其他成员有的在听,有的在写,建议是否能细化为学生发言40秒,小组成员注意倾听,剩余20秒再作补充批注。细细想来,这个方法真好,专注倾听同伴的发言后再补充自己的批注,既是对同伴的尊重又能训练自己辨析的能力,这样的交流更规范更有效。
4.成果展评,标准能否更客观。最后的小练笔展示评价环节,我用了之前请教王博士的方法,将评价标准打印出来给每位同学发了一份,如图:
结果在学生的评价中出现了有一位给作品评分极低的现象,这不得不让我对评价标准进行反思,够客观吗?生动精彩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分,用几个准确的词语,用几处修辞才算生动呢?其实学生是很难评价的。另外,王博士还指出为什么不在给学生练笔任务前出示评价标准呢?的确,写之前出示,学生可以有参照,正如周校所说:任务驱动前先给目标导向,不正是一种引导吗?
写在最后:特别感谢王博士和周校的指导和引领,用好麻吉星教学平台不断精进课堂,我们必须一直在路上,因为,细节精进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