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说:很多人死得太晚,另有些人则死得太早,人应死得其时。
《生命的礼物》全书12万字,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大师,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记录他的爱人玛丽莲从患病到离世的35个故事,感人至深。
全书分两个部分,上半部分记录的是玛丽莲患病后的一些故事,下半部分记录的是玛丽莲离开之后欧文一步步缓缓走出来的心理历程。
两位老人都是80多岁高龄,虽然离开的是玛丽莲,但是欧文的心脏也不好,带着一个“盒子”,这个盒子可以延长欧文12年的生命,一旦盒子没电也没有加以治疗,欧文的生命也即将结束,欧文是举世闻名的团体治疗心理学大师,对中国心理学界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本书第一章的内容主题是“救命的盒子” ,从自己的身体出现状况开始讲起,两位老人互相照顾,各种不舍缓缓的通过动人真实的文字徐徐展开。
生病后的玛丽莲非常的虚弱,十个月的时间,经历了化疗和另外一种治疗方式,收效甚微且副作用强烈,玛丽莲其实早就想要放弃了,可却不忍心看到欧文难过,所以一直强忍着各种剧烈的痛苦,直到得知第二种治疗方式也几乎是没有效果,反而会带来更多痛苦的时候,她选择了该是离开的时候了。
当玛丽莲决定不采用任何治疗方式,选择临终关怀的时候,她像是放下了压在心中的一块大石头,释然了,医生宣布只有1-2个月生命的时候,竟然可以十分平静的面对,正应了那句:你活的越充实,便死的越坦然。
书中很多细致的描写,感人至深。
回想读后最深的感触大概是这样几个场景:
1、当得知自己的生命只有1--2个月后,玛丽莲十分平静的安排好自己上千本的藏书,将他们捐赠给需要的个人或组织,这让我的脑海中联想到,我多多少少也有些珍爱的书籍,总有一天也要和他们说再见,我想我是希望这些好书能送给孩子们,他们也能送给他们的孩子,让好书代代相传,前提是,也要让孩子们热烈的爱上阅读。
2、玛丽莲在得知自己只有1-2个月生命后,反而轻松了,因为她知道病痛已经折磨自己太久,如果欧文也承受着同样的痛苦,也一定会有和自己一样的想法,尽管如此,15岁就相爱的两位老人,一辈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欣赏,相互成就,她甚至欧文对自己对不舍,所以强忍着副作用,坚持治疗,自然也是希望有奇迹,虽然十分渺茫,书中有个片段也令人动容:多数家庭都是男方先离开,但自己却要先走一步。我想到了,生物学角度来讲,女性更长寿,我想我要更多的理解到董胜,关爱他,这辈子能组建家庭,养儿育女,是天大的缘分,努力的让和我在一起的人充满松弛感,这大概就是两个人相处最好的方式吧!
3、玛丽莲离开的时候,很长一段时间欧文是没有哭出来的,他甚至都不记得葬礼的细节和大家的发言,而且记忆力急剧下降,虽然他让孩子们将自己最喜爱的照片洗出来放在家里,可却一直都不敢直视,以至于照片一直都是背对着放在桌子上,知道数月之后,欧文才能坦然的去看玛丽莲的照片,那种伤痛,一触即发,思念深如大海不见底。内心被深深的感动着,世上最美好的情感,思念算是最动人的一种吧!
4、玛丽莲离开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尽管忍受着剧烈的痛楚,但是也有许多幸福的瞬间,她持续的收到来自全世界各地,自己生命中经历过的那些故人,给自己发来的邮件,玛丽莲也有自己的女性成长组织,大家共同给她制作了一个相册相册里都是过往在一起美好瞬间,还有大家的留言,这样用心的制作,感动着兵种的玛丽莲,同时也让人感觉到,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尽自己所能去支持那些需要支持和帮助的人,也许并没有很多的经济回报,但却能收到如此之多的感恩的挂念,在一个人的弥留之际,还有什么能比这样的一份牵挂和不舍,更珍贵吗?
5、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是,玛丽莲离开后欧文的一些经历,正常来说1-2年的时间,丧亲之人都能走出来,欧文的很大一部分工作也是在处理丧亲之痛,他切身的感受到了从前在来访者那儿听来的各种感受,同时也更加能够深刻的理解当年的来访者。欧文最后竟然用重读自己著作的方式来疗愈自己,书中的一个个故事,对于一个八旬老人其实已经是很久远的事情了,很多故事欧文自己都不记得了,好像是在读另外一个人的著作,但却不影响自己被疗愈的事实,这让我更想去一一拜读欧文亚隆的著作集,充满期待。
6、最后让我产生好奇的情节是,玛丽莲离开后,欧文会对其他女性产生一些性欲,特别是喜欢盯着其他女性的胸口,这部分我其实还没有理解,但作者说可能是和自己和母亲的关系而引发的,具体不太记得了,可以重温一下,人是如此丰富,亦是如此复杂,不断自我剖析,自我发现,真的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读完本书后就更加坚定要去坚持探索心理学领域,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最后想分享喜欢的一些书中原文金句:
1、存在主义心理学的四大命题:死亡、自由、存在的孤独和无意义。(一辈子能把这个搞明白,那就算没白活)
2、书,可以跨越疆界,超越时空,传之久远。
3、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遗憾,那么面对死亡会更容易些。
4、人生中有三样东西是重要的:第一是善良,第二是善良,第三还是善良。
5、虽然欧文现在主要用平板电脑上看电子书,但我们似乎还是在继续购买更有熟悉感的纸质书。(记录这一句是因为,我也是,虽然看电子书,但也会买纸质书)
6、没有一个答案是适用于所有人的,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发现何为重要?
7、米兰.昆德拉曾说:死亡最可怕的不是失去未来,而是失去过去。事实上,遗忘本身便是一种不断在生命中上演的死亡形式。(我想到了电影《寻梦幻游记》)
8、死亡焦虑和你生命中有多少未尽事宜存在着正相关。
9、一个人死后的“不存在”与其出生前的“不存在”是一模一样的。(只是回去而已,有何恐惧?)
10、死得其时。
11、反躬自问,自己的言行会给他人带来怎样的感受?
12、基地神经节处理技能,杏仁核处理情绪反应。
13、一个对自己的生命毫无遗憾的87岁老妇人的死,不是悲剧。
一个心理学名词: 涟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