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何倾听不会说话的婴幼儿
1.婴儿与较大的孩子和成年人一样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在满足这些需求地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各种问题。为了协助婴儿解决这些问题,父母也面临着特殊的困难。
2.调频到婴儿的需求和问题。婴儿是通过非语言信息来进行沟通的。父母必须对接收的非言语信息(如啼哭)进行“解码”,才能弄清孩子的想法。
3.面对年龄幼小的孩子,与面对年龄较大的孩子一样,也在很大程度上靠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准确度。父母必须利用非语言的反馈过程,检验自己的解码是否正确。
这个反馈过程也可以被称作积极倾听,这个机制,与我们在和语言能力较强的孩子的沟通过程中所描述的机制是相同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有效的双向沟通的必要性,可以解释父母要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两年内花大量时间陪伴孩子的重要性。
4.用积极倾听协助孩子。仅仅陪伴在孩子身边是不够的。最关键的要素是父母要有效且准确地倾听孩子的非语言交流,以便理解孩子的想法,并在孩子需要某种东西的时候,有效地满足他的需求。
5.比书上的育儿知识更加重要的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孩子,Ta的父母是否能够准确地倾听到Ta每天发出的、关于Ta的特定饮食、睡眠、如厕、吮吸等需求的信息,这样父母才能找到真正满足孩子需求的解决方案。
6.很多父母太急于想要帮助孩子,或是对于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感到不舒服(不接纳),以致他们迫使自己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并给孩子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快捷方案。
父母应当是帮助很小的孩子逐渐发展自己的资源——不再依赖父母的资源,获得越来越多的满足自己需求的能力,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第6章 如何说,孩子才肯听
1.很多父母都把他们的孩子摆在了家庭的首位。这些孩子要求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但是他们却不考虑父母的需求。
令很多父母后悔不及的是,他们发现,当他们的孩子长大一些后,其行为似乎越来越无视父母的需求。
当父母真的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时,他们应当怎么办?他们如何才能让孩子体谅父母的需求?
2.当孩子自己拥有问题时,问题归属于孩子;当孩子给父母带来问题时,问题归属于父母。
当开始感到自己内心有不接纳的感觉,并且产生了烦恼、挫折和怨恨,这对于父母来说是最好的线索。这种时候就说明父母拥有问题。父母需要学习如何直面孩子,去他们交谈,从而改变孩子不可接纳的行为。
3.面质孩子的无效方法。
(1)发出“解决方案信息”。
父母不会等待孩子主动做出体谅他人的行为,就迫不及待地告诉孩子“必须”怎样做或“应该”怎样做。其中,包括命令、指示、指挥(命令孩子执行你的解决方案),警告、训诫、威胁(对孩子施加了威胁),劝告、布道、说教(对孩子提出了劝告),建议、提出意见或解决方案(给孩子提出了建议)等等。
一个成年人面对朋友的时候,会把自己的感受告诉朋友就可以了,会自然而然地避免发出命令、劝诫、威胁和建议,让对方以其特定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行为;但是身为父母,他们每天都应该对孩子这样做。
(2)发出“贬损信息”。
“贬损信息”包括评判、批评、责备,归类、嘲笑、羞辱,解释、诊断、心理分析,教导、说教。
所有这些都是属于贬损的信息——它们会排斥孩子的性格,轻视这个人,粉碎他的自尊,强调他的不足,对他的个性下一个评判。
贬损信息会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破坏性的作用。如果孩子整天遭到负面信息轰击,渐渐地,孩子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是坏孩子、无用、懒惰、不为别人考虑、不体谅他人、“愚蠢”、无能、不被接受,等等。
4.面质孩子的有效方法。
(1)“你——信息”和“我——信息”。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让父母们分别出面质方法有效还是无效,那就是“你——信息”或“我——信息”。
(2)当一个父母仅仅只是告诉孩子,他那些不可接纳的行为带给自己的感受时,这些信息通常会成为“我——信息”。
在任何时候,一个清楚且准确的编码都应当是一个“我——信息”。例如,我累了,我不想玩了,我想休息,这样的编码可以明确传达父母当时的感受。
一个“你——信息”编码则无法传达父母的感受,它更多地涉及孩子而不是父母,它大多时候会被孩子解码成Ta应当做什么,或是Ta有多坏。
(3)“我——信息”的构成要素。一是对不可接纳行为的一个描述;二是父母的感受;三是这个行为对父母造成的实际而具体的影响。即:行为+感受+影响。
重点一:描述不可接纳的行为
行为是️指一个孩子所做的事或所说的话。孩子做了什么干扰到了你,而不是你对这种行为所贴的标签或评判。
重点二:父母对这种行为的感受
当父母发出“我——信息”时,他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感受:“我是不是生气了、害怕了、担心了,或是感到尴尬,或者是其他感受?”
“我——信息”的技巧为父母们提供了一种深入他们内在真实情感的工具。
重点三:行为如何影响父母
通常,仅仅描述父母认为不可接受的行为,并告诉孩子这种行为让父母心烦、生气、沮丧,这是不够的。孩子需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
一个有效的“我——信息”必须需要包含第三个部分:孩子需要知道他们的行为为何会成为一个问题。也就是说,要告诉孩子这种行为对父母产生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这种确切而具体的影响是某种让你耗费钱财、时间、额外的工作,或对你而言引起不便。
当父母们试着传达“我——信息”的“确切而具体的影响”的部分时,他们常常会意识到这种行为根本没有带来实际的影响。
(4)为什么“我——信息”更加有效。
当父母坦诚地对一个孩子说出他的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比暗示孩子他的行为是不对的,更加不具备恐吓意味。
一条“我——信息”能够告诉孩子,你把责任留给了她,信任她能够用建设性的方法处理当前的情况,相信她会尊重你的需求,也给她一个机会做出具有建设性的行为。
由于“我——信息”是坦诚的,它们往往也能形象孩子,促使孩子在产生某种感受时,也能对父母发出同样真实坦诚的信息。
对父母而言,要让自己在孩子面前赤裸裸地坦诚,做到透明的真实,是尤其困难的。因为他们希望自己在孩子眼中,被视为永不犯错的人——没有弱点、没有缺陷,而且坚强无比。
对父母来说,坦诚地展现透明的自我,所能带来的最大回报可能是: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诚实和坦率能够培养亲密的关系——一种真正的人际互动关系。我的孩子了解我的真实自我,这也鼓励她向我展现她的真实自我。
总结与反思:
亲子关系中,当父母遇到问题时,父母可以通过运用“我——信息”真诚地与孩子沟通,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她成为一个富有同理心、自主性以及高度责任感的人。